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来源:政教处 作者:姜文举 发布时间:2016-04-26 07:28:40 浏览次数: 字号:A-A+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5级3班  姜文举

古语有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如果充分合理的运用这两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做到晓之以理,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建立这种真挚感情,就要关怀他们,体贴他们,密切联系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热情帮助他们,真诚爱护他们。

作为班主任,要处处为学生着想,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经常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关心他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要我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实际问题都想到了,尽力去做了,当学生犯错误时经常“换位思考”。

2006年,张某,男生,中途转学到我班。第一次见面就印象深刻:高高的个头,长着一张帅气的脸,眼神表示出对我任何人的不屑,耳朵上醒目的耳钉提示着我这个学生应该不是一个本分的学生,看起来比其他同龄的孩子要成熟得多,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生,我调整好心态,欣然一笑,接受了这个学生,也接受了一份挑战。

首先我决定从他的行为习惯着手,在我的坚持下他极不情愿的摘下了耳钉,但我从他的眼神你看到了仇恨,这不禁让我为之一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学生时常犯错,而我苦口婆心的教育在他身上根本起不了作用。从任课老师那那,我对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很大。其实他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父母长年不在身边,自己很小就学会了独立生活,但对于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忽略了很多,基本上只知道满足他物质上的要求,所以让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性格也变得十分古怪,也体会不了周围人对他的关心。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决定改变策略。平时真诚的去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把心门打开,接受老师同学对他的关怀。通过我的努力,该生已顺利毕业。 

动之以情是前提,晓之以理是目的,动之以情是为了晓之以理,说到底,情是服从于理的。其次,理解不能离开情,情是理的载体,情为理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打开了通路。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只有通情才能达理,因受感化而接受的道理,是最能久久地铭记在心的,动情之后的转变,才有牢固的根基。理离开了情,理是苍白无力的理,这种枯燥无味的道理,有谁愿意去听呢?现实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形,有些人讲话满口都是大道理,可就是使人不爱听,不能引起别人感情上的共鸣。

去年,刚接班时,班主任首先了解本班问题学生的大致情况,随后向各位任课老师了解了这些“问题生”的课堂表现,并归类。从而确定了开学初的工作重点:抓学生的仪容仪表。刘某:男,16岁,父母离异,由其奶奶照料,留长发;杨某:男,16岁,父母在外地打工,由其姥爷照料,个不高,留长发。二人冷漠,进班戴帽子,从来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两人都喜欢体育。面对这两个学生,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常与他们聊体育有关的内容,让其正确认识其人生价值,并让他们下了保证:绝不做一个让同学看不起的学生。从那以后,虽然有时他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经过“剃长毛”等事件后,他们彻底改变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足以说明该生的思想变化之巨大。

总之,班主任遇到问题教育孩子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以情育人。管理班级要以爱为先,爱教育,爱学校,爱班级,爱孩子,从爱的角度出发,以爱治学才会无愧于天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