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方法与技巧 - 音乐学 -
1.如果艺术的定义是“可与他人共享的有美感的技巧”,那么声乐艺术的定义应是“有美感的发声歌唱的技巧”。
2.声音训练有两个课题:“能力”和“技巧”。打开喉咙,扩展共鸣更多的是能力训练,换声和关闭更多的是技巧训练,这都需要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能发出好的声音并使其能够得以保持的方法,其首要内容在于喉咙状态的打造和气息状态的建立。
3.声音训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要自然地、无意识地运用方法与技巧,只有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的强化训练,才能达到无意识的理想状态。若方法不正确,错用了某一部分肌肉并成为习惯就难以改正了。
4.声音训练有三个步骤:解放声音、加强声音、美化声音。要追求音的清纯、光彩、优美。三者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
5.美声技巧的概念是:声音来自喉头里的声带,而又不感到有使用声带的痕迹,声音来自歌者的身体而又不感到粘附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声音好似在一个大腔体里自由行走,没有任何阻碍,只有良好的音响效果。
6.正确地,缓慢地,不断地练习完整的音阶是学唱者的必修课,这样的练习能使嗓音平均、灵活、动听、力度均匀,能够纠正嗓音的缺点,能使歌唱者理解歌唱的奥秘,这对初学者和专业歌唱家都非常有用,这也是治疗各种嗓音毛病和预防疲劳的基本方法。
7.学唱初期,一定要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不要过早地练最高或最低的音,尤其是男高音和女高音。中声区还不稳时,就超限度去追求扩大音域,对嗓音的后期发展是有害的。
8.初学者往往只用喉部肌肉来调节声音的高、低、强、弱,唱高音就把喉咙卡紧,唱弱音就把喉咙缩小。其实,高、低、强、弱音的变化是在听觉器官的操纵下,呼吸、喉咙、声带和共鸣器官共同协调动作的结果。
9.初学者一定要先把后面打开,贴着后咽壁向上唱,不要强调向斜前方推送或反射的力量。当软腭能自然抬起,声音日趋稳定并畅通时,才可以注重向前的反射和推送力。
10. 先用[a]找到亮音,再用[ɔ]在舌骨周围撑出亮音,再用[u]关闭并把这个音放下去到腹腔,这是发声训练的基本要领。要用这种发声方法唱出嗓音的全部音域,把中低音的浓暗色彩带到高音,再把高音的明亮音色带下来到中低音。
11. 不要在低音上或胸声上夸张用劲,要使声音保持均匀,但可偶尔为了某个字的戏剧或感情效果使声音增加些浓暗的音色。声音不要太浊重,元音不可发得太宽,可用[ɔ]罩盖起来,使之圆润。
12. 元音发声练习要避免出亮音,因为出亮音就意味着挤碰声带,意味着发声点上提不稳。而在咽腔哼鸣训练时,却可以出亮音,因为这时发声点相对较稳定,不容易上提,这时的亮音是膨胀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
13. “当你从一个元音转到另一个元音时,喉咙里什么不要改变,什么都不要动,仿佛这是一个用金属做成的不能变形的器官。”这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至少说明喉咙空间保持稳定不变的重要性。
14.五个元音中[i]最容易找到咽腔的发声共鸣位置,而[ɔ]最难。训练时,可在[i]和[e]的基础上向[ɔ]转换。这时的咽腔要稍做调节,要比[e]更小,而声音却更亮。找到[ɔ]在咽腔的发声位置后,通过向后向下吸着唱训练,加强咽壁的扩张力量和咽口的收缩关闭力量,声音要往里面关住、咬住,形成管状立起来,音越高咬住和收紧的劲越要加强,最终向[u]转换,这是传统美声唱法的真谛。
15.美声唱法多用噢[ɔ]和唉[e]母音训练,而民族唱法多用欧[əu]和衣[i:]母音训练,不同的母音决定了腔体的不同状态。美声唱法多在吸气的基础状态中用大哼鸣训练(张口哼鸣),民族唱法多在呼气的基础状态中用小哼鸣训练(闭口哼鸣)。大哼鸣发声更开一些、圆润一些、掩盖一些,形成美声歌唱的垂直状态;小哼鸣发声时各腔体要相对小一些,要有所控制,使声音更集中、明亮和灵巧。
16.卡鲁索在唱高音的[i]时,口型张得几乎和唱[a]时的口型一样大。闭口音开口唱不仅避免了声音忽宽忽窄、忽深忽浅等毛病,同时音域也得到了拓宽,使声音松通完整。
17.舌头越松弛,[a]音就越响亮,乐音就越丰满,[a]元音比其它元音更能及时暴露出喉部的任何僵硬和由之而产生的卡紧。因为唱[a]音时,喉是最敞开的,它的容积可以被扩展到最大限度,在这基础上用其它元音训练歌唱嗓音音域中所有的音就会容易一些。
18.若舌根紧,出喉音,可用打开喉咙提起软口盖,并把舌头舔在下牙床上或稍向前伸一下的方法。高声区轻声打哈欠,低声区大声叹气,是放松喉咙,避免喉音,并使声音松弛的有效方法。
19.歌唱时,舌后一定要处于一种自然平放和敞开的状态,充分地把“嗓子眼”露出来,这应当是教与学首先要追求的状态。这会使嗓音在没有任何舌头的干扰下得以安置,否则就会把 [a]变成[ɔ]或[o]或[e],就会阻碍嗓音与胸声的自然接挂。(为避免干扰可在发[a]时加辅音[l])
20.传统美声最好的舌根位置是发开口的暗i母音时的状态,唱e、u、o、a母音时,舌后部应依次下降,但下降太多会使声音变空。
21.高舌位必然形成低喉位,这也就是常说的“喉舌对抗”,这会使喉咙打开,音量扩大,声音柔和、丰满,气息畅通,这也是许多教师们通常所理解和传授的发声状态(见图一)。而王信纳大师为什么70岁还能高水平的演唱,原因之一就是他开喉咙的方法不是抬舌根和降喉头,而是舌身自然平放,向后吸着推扩咽壁,降喉头开喉咙。他认为这会使喉咙打开的效果更好,声音更加圆润浑厚,后坐力更强(见图二)。
22.在喉咙打开的状态下,用轻声在中低声区进行练习会容易得到正常声波的颤音,因为音量越小,音高越低,气息运用量就越小,这时全身状态才会越放松,颤音才会自然。在这基础上加强整个腔体的扩张,使声音无论高低,音量无论大小,气息无论强弱,都能得到自然、稳定的颤音频率。
23.若喉头上提不稳定,可用打哈欠的方法去体会喉头的正确位置,还要强调颌关节打开,放松下巴和舌头并加强气息的力量。若能使唇齿间也充满空气会更好,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口腔共鸣音响,还有助于双唇放松,喉头稳定。
24.不应认为嘴张大,喉咙就会打开。一个艺术造诣较深的歌者靠呼吸的一点力度就可达到打开的效果,而且使人觉得嘴张得不是很大。口开得大小还要看自己感到那个音所需要的大小,这要靠经验去把握。正确的开口大小不仅会使嗓音得以美化,还会使高音感到轻松。
25.唱最高音时,要张大嘴,加气,要有喊的感觉,但不可用嗓,挂声带,力量放在往前推送,不要怕白,要向外,向上开放。许多歌唱者的声音如能再往前推送一点,位置再高一点,音量会大得多。
2.声音训练有两个课题:“能力”和“技巧”。打开喉咙,扩展共鸣更多的是能力训练,换声和关闭更多的是技巧训练,这都需要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能发出好的声音并使其能够得以保持的方法,其首要内容在于喉咙状态的打造和气息状态的建立。
3.声音训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要自然地、无意识地运用方法与技巧,只有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的强化训练,才能达到无意识的理想状态。若方法不正确,错用了某一部分肌肉并成为习惯就难以改正了。
4.声音训练有三个步骤:解放声音、加强声音、美化声音。要追求音的清纯、光彩、优美。三者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
5.美声技巧的概念是:声音来自喉头里的声带,而又不感到有使用声带的痕迹,声音来自歌者的身体而又不感到粘附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声音好似在一个大腔体里自由行走,没有任何阻碍,只有良好的音响效果。
6.正确地,缓慢地,不断地练习完整的音阶是学唱者的必修课,这样的练习能使嗓音平均、灵活、动听、力度均匀,能够纠正嗓音的缺点,能使歌唱者理解歌唱的奥秘,这对初学者和专业歌唱家都非常有用,这也是治疗各种嗓音毛病和预防疲劳的基本方法。
7.学唱初期,一定要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不要过早地练最高或最低的音,尤其是男高音和女高音。中声区还不稳时,就超限度去追求扩大音域,对嗓音的后期发展是有害的。
8.初学者往往只用喉部肌肉来调节声音的高、低、强、弱,唱高音就把喉咙卡紧,唱弱音就把喉咙缩小。其实,高、低、强、弱音的变化是在听觉器官的操纵下,呼吸、喉咙、声带和共鸣器官共同协调动作的结果。
9.初学者一定要先把后面打开,贴着后咽壁向上唱,不要强调向斜前方推送或反射的力量。当软腭能自然抬起,声音日趋稳定并畅通时,才可以注重向前的反射和推送力。
10. 先用[a]找到亮音,再用[ɔ]在舌骨周围撑出亮音,再用[u]关闭并把这个音放下去到腹腔,这是发声训练的基本要领。要用这种发声方法唱出嗓音的全部音域,把中低音的浓暗色彩带到高音,再把高音的明亮音色带下来到中低音。
11. 不要在低音上或胸声上夸张用劲,要使声音保持均匀,但可偶尔为了某个字的戏剧或感情效果使声音增加些浓暗的音色。声音不要太浊重,元音不可发得太宽,可用[ɔ]罩盖起来,使之圆润。
12. 元音发声练习要避免出亮音,因为出亮音就意味着挤碰声带,意味着发声点上提不稳。而在咽腔哼鸣训练时,却可以出亮音,因为这时发声点相对较稳定,不容易上提,这时的亮音是膨胀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
13. “当你从一个元音转到另一个元音时,喉咙里什么不要改变,什么都不要动,仿佛这是一个用金属做成的不能变形的器官。”这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至少说明喉咙空间保持稳定不变的重要性。
14.五个元音中[i]最容易找到咽腔的发声共鸣位置,而[ɔ]最难。训练时,可在[i]和[e]的基础上向[ɔ]转换。这时的咽腔要稍做调节,要比[e]更小,而声音却更亮。找到[ɔ]在咽腔的发声位置后,通过向后向下吸着唱训练,加强咽壁的扩张力量和咽口的收缩关闭力量,声音要往里面关住、咬住,形成管状立起来,音越高咬住和收紧的劲越要加强,最终向[u]转换,这是传统美声唱法的真谛。
15.美声唱法多用噢[ɔ]和唉[e]母音训练,而民族唱法多用欧[əu]和衣[i:]母音训练,不同的母音决定了腔体的不同状态。美声唱法多在吸气的基础状态中用大哼鸣训练(张口哼鸣),民族唱法多在呼气的基础状态中用小哼鸣训练(闭口哼鸣)。大哼鸣发声更开一些、圆润一些、掩盖一些,形成美声歌唱的垂直状态;小哼鸣发声时各腔体要相对小一些,要有所控制,使声音更集中、明亮和灵巧。
16.卡鲁索在唱高音的[i]时,口型张得几乎和唱[a]时的口型一样大。闭口音开口唱不仅避免了声音忽宽忽窄、忽深忽浅等毛病,同时音域也得到了拓宽,使声音松通完整。
17.舌头越松弛,[a]音就越响亮,乐音就越丰满,[a]元音比其它元音更能及时暴露出喉部的任何僵硬和由之而产生的卡紧。因为唱[a]音时,喉是最敞开的,它的容积可以被扩展到最大限度,在这基础上用其它元音训练歌唱嗓音音域中所有的音就会容易一些。
18.若舌根紧,出喉音,可用打开喉咙提起软口盖,并把舌头舔在下牙床上或稍向前伸一下的方法。高声区轻声打哈欠,低声区大声叹气,是放松喉咙,避免喉音,并使声音松弛的有效方法。
19.歌唱时,舌后一定要处于一种自然平放和敞开的状态,充分地把“嗓子眼”露出来,这应当是教与学首先要追求的状态。这会使嗓音在没有任何舌头的干扰下得以安置,否则就会把 [a]变成[ɔ]或[o]或[e],就会阻碍嗓音与胸声的自然接挂。(为避免干扰可在发[a]时加辅音[l])
20.传统美声最好的舌根位置是发开口的暗i母音时的状态,唱e、u、o、a母音时,舌后部应依次下降,但下降太多会使声音变空。
21.高舌位必然形成低喉位,这也就是常说的“喉舌对抗”,这会使喉咙打开,音量扩大,声音柔和、丰满,气息畅通,这也是许多教师们通常所理解和传授的发声状态(见图一)。而王信纳大师为什么70岁还能高水平的演唱,原因之一就是他开喉咙的方法不是抬舌根和降喉头,而是舌身自然平放,向后吸着推扩咽壁,降喉头开喉咙。他认为这会使喉咙打开的效果更好,声音更加圆润浑厚,后坐力更强(见图二)。
22.在喉咙打开的状态下,用轻声在中低声区进行练习会容易得到正常声波的颤音,因为音量越小,音高越低,气息运用量就越小,这时全身状态才会越放松,颤音才会自然。在这基础上加强整个腔体的扩张,使声音无论高低,音量无论大小,气息无论强弱,都能得到自然、稳定的颤音频率。
23.若喉头上提不稳定,可用打哈欠的方法去体会喉头的正确位置,还要强调颌关节打开,放松下巴和舌头并加强气息的力量。若能使唇齿间也充满空气会更好,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口腔共鸣音响,还有助于双唇放松,喉头稳定。
24.不应认为嘴张大,喉咙就会打开。一个艺术造诣较深的歌者靠呼吸的一点力度就可达到打开的效果,而且使人觉得嘴张得不是很大。口开得大小还要看自己感到那个音所需要的大小,这要靠经验去把握。正确的开口大小不仅会使嗓音得以美化,还会使高音感到轻松。
25.唱最高音时,要张大嘴,加气,要有喊的感觉,但不可用嗓,挂声带,力量放在往前推送,不要怕白,要向外,向上开放。许多歌唱者的声音如能再往前推送一点,位置再高一点,音量会大得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