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共鸣与位置 - 音乐学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10 15:33:06 浏览次数: 字号:A-A+
1.美妙动听的歌声离不开共鸣,这是因为声带振动所发出的基音,作为声源还只是很微弱的声音,它还不能达到放声歌唱所需要的音量。

2.共鸣对音量的贡献比呼吸要重要得多,比声带大小、发声力量也重要得多。共鸣使声音扩大并圆润宏亮,这是物理现象。

3.正确的发声机能活动是建筑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上,不是用喉头的力量,不是用气息的压迫,而是柔和地、有弹性地运送气息引出共鸣的声音。

4.大歌唱家巴拉说:“嗓音,不是我敲击钢琴时所发出的声音,而是在大厅、在室内回响的声音。”卡鲁索曾在十万人广场歌唱,不用麦克而每个人都能听到他共鸣的声音。

5.美声唱法是蒸汽机时代的产物。为了音量的需要,声乐家要尽可能地利用人体扩音器——共鸣,由此产生了传统意义的美声各派。流行唱法是电气时代的产物,歌手们利用电能扩音器——话筒。这是共鸣方式和需求的不同。

6.声乐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探索共鸣。美声要求音域宽广,音质统一,气息通畅,声音连贯,这些都需要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器官。共鸣常赋予声音以音量、音质并加强它的响亮度,依靠共鸣技术比依靠任何其它发声技术都更有效果。

7.人体共鸣,在感觉上好像是从下到上通过声带贯通的一个共鸣“管子”。歌唱时,要始终保持这根“管子”的畅通。声音的上端集中在共鸣腔的最顶部,下端能像大树一样扎根共鸣腔的最底部,这是美声专业歌唱的基本要求,专业声音色彩也由此而来。

8.人体的共鸣腔大都是无固定容积并具有可感性和可塑性的。可人为加以调整的共鸣腔有:喉腔、咽腔(喉咽、口咽、鼻咽)和口腔以及胸腔、鼻腔。

9.传统美声唱法的核心共鸣在咽腔,头腔声音通过软口盖反射上去;现代美声唱法的核心共鸣在鼻咽腔或面罩,头腔声音通过鼻咽腔被气息顶上去。多数中国的美声爱好者甚至歌唱家经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仍感到“范儿”不对,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混淆了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美声的发声方法,没有搞清楚方法不同的关键是核心共鸣位置即字声结合点不同。意念中想着要往哪里唱,就要清楚地把元音唱在哪里,哪里就是核心共鸣点,否则共鸣必然混浊。

10.最能形成良好共鸣的元音是、[e]、,要用这些母音寻找正确的发声机能活动。[a]音共鸣最少,音区间裂痕多表现在[a]和[ɔ]上。高音可多用和[e],低音可多用。

11.为寻找正确的发声,男高音要微笑着用明亮而轻巧的声音做ni和ne的练习,尽量把声音送到鼻咽腔和喉咽腔去共鸣,在正确共鸣和高位置的基础上去咬字和吐字,声音才会生动。

12.要想得到好的共鸣,就要强调头颅的拱圆状态,或想象脑袋内变成一个“拱形的大厅圆顶”。吸气时,若能把呼吸管道和共鸣腔体同时打开会更容易获得成效。

13.歌唱基音在胸口到咽部这一段,要全力打开喉咙将这一段接通,再把这段的声音美化好。然后,送到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加以扩大,形成丰富的立体共鸣。

14.基音只有得到各种腔体的混合共鸣之后,即打开所有共鸣腔体,使基音在这些腔体中同时振动,共鸣的音响效果才能变得丰满、圆润、明亮。硬壁的共鸣体可以使声音华丽,充分地反射高泛音;而软壁的共鸣体却可以使充分的基音得以通过。

15.声音的“亮与暗”,主要是共鸣腔体的上下空间和前后空间所造成的,上下则暗,前后则亮。

16.一个声音从声带发出,经过喉咽腔,达到口腔,这时的基音已经扩大。若声音再从鼻咽腔和头腔中得到共鸣,并使胸腔也发生共鸣,音响效果就会成倍增加。

17.若不使用混合共鸣,低音只用胸声,声音会压得发不出来;中音只用口腔共鸣,声音会“白”;高音只用头声,声音会尖。所以共鸣腔的混合运用是歌唱发声的原则。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还必须适度调整共鸣腔之间的比例,以适应唱高、中、低音的不同要求。美声就是混合共鸣声。

18.各共鸣腔的使用比例,主要是由口腔和咽腔起调节作用的,咽腔的伸缩性很大,尤其是舌后部与咽壁之间一定要有空间,空间越大,共鸣会越好。

19.任何声部的歌者都要感到共鸣腔是“空”的,声音要在空腔里出现振动感并膨胀出明亮的音色,喉部不要撑得太大,不要唱得太重。

20.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歌唱家,卡鲁索的缺点是共鸣逼得太紧。共鸣腔体胀满绷紧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太过,歌唱求度,不求量。唱到最强时,也最多用90%的力量,太多就不自然了,会破坏美的感觉。俄罗斯学派唱法的特点是口腔共鸣用的比较多,尤其是男中音,虽然这与他们的语言特点有关,但与方法的好坏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21.咽腔共鸣渠道位于口腔后部,自然构成连接鼻腔、口腔、胸腔的管形腔体,是下连胸腔,上达头腔的重要共鸣渠道。训练使咽壁坚挺不仅可获得歌唱时良好的咽腔共鸣,而且说话时也会带有共鸣,声音会变醇、变大、更质感、更阳刚、更耐久。

22.嗓音共鸣训练是靠吸气状态的深浅去调节那些容易调节的部分,即喉头、声带、会厌、舌、口、咽部肌肉等,这样硬腭、鼻腔、筛窦等其它一些不易调节的腔体共鸣也就得到了。总之,要把全部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联合共鸣。

23.共鸣的作用主要是扩大音量和改变音色。共鸣训练必须以咽腔为核心,使其宽阔畅通,因为它是声道的“交通枢纽”。在这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口腔、鼻腔、胸腔和头腔,这样才能最终获得全部腔体的联合共鸣,得到立体音响效果。咽腔共鸣是传统美声唱法的核心。从下到上,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要感觉是个连通的管道,声音混着气从这个管道通向头腔、咽壁像个槽,要让声音入槽。

24.美声唱法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支点和基础,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体共鸣中的重要作用。好的歌唱家其highC都带有坚实的胸腔共鸣,只有在高音区加入胸腔共鸣,声音才能不用话筒扩音就可穿越大型管弦乐队,灌满剧院大厅的每个角落。

25.歌唱者所能控制的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就是口腔后部打开的喉咙和咽腔。找到最大程度拓宽咽腔的感觉后,共鸣感会更加强烈。美声唱法正是由于突出了咽部共鸣,才避免了扁、白、散、尖、挤、抖等不良的歌唱音色,减轻了声带在歌唱中的负担,使声音灵活、松弛、饱满、亲切。许多歌唱家,特别是男中音,听起来声音没有力度,没有宽度,缺少戏剧感,主要原因在于咽腔打开不到位,缺乏咽腔共鸣。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