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发声与嗓音 - 音乐学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10 15:33:04 浏览次数: 字号:A-A+
1.人的发声结构系统也可称为一种乐器,而且是千百种乐器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打造这样的乐器所需的工艺和技术是人类不断的追求。

2.嗓音是声音的一种,每个嗓音都是声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嗓音。人的咳嗽、打喷嚏、打呼噜,包括鸡鸣狗叫,都是声音,但却不是嗓音。只有人类特有的能组成语言的那些音,才叫嗓音,才有意义。

3.嗓音就是语言,它是由元音和辅音在口腔内组合形成的,这就是嗓音的本源,而声带只能发声。由于口腔的共鸣作用,使嗓音具备了可以表达感情的声音、音量、音质和音色的各种特征,这不是声带单独作用所能及的。

4.歌者的嗓音条件先天就有音色、音域和音量之别,其中主要是音域。有的先天条件好,却因后天失“调”(方法不正确)而成了废品。有的先天不足,而后天适“调”,反而成了歌唱家,这说明方法比条件更重要。

5.嗓音的先天条件一般是指音色、音域和音量。天赋是重要的,但发声方法更重要。声乐理论应通俗化,发声方法应具体化。发声是气息与声门开合协调配合的结果。

6.一般而论,普通人的歌唱嗓音约为两个到两个半八度,三个八度是特殊的,四个八度是非凡的。

7.歌者在发声和音阶训练时,一般会感到某一个音最好听、最舒服,这个音就叫基础音。找到自己的基础音后,就要设法用多种发声要领和技法去拓宽音域,增加音量并塑造自己的声音形象,不可盲目地模仿他人。

8.要想发声时声音通畅无阻,首先要在中声区建立通畅的声音和气息通道,这是发声训练的首要目标。从心理上歌唱者一定要认为,发声只是气息的传送,是嗓音的散发,是呼吸的运动。

9.发声前将肺吸满七八成空气,不可过满,过满则全身肌肉僵化。另外,一张嘴,就要找到鼻咽及横隔膜吸气扩张的感觉。

10.好的声门闭合,喉咙周围和下巴会很松弛,没多余的劲儿,音色清澈,声音连贯动听。声门闭合是发声的自然过程,不要在声门如何闭合上多做文章。

11.声音要有落点,要落底,落在腹腔底,离声带越远越好。所以,沈湘大师强调声音支点在胸口。胸口、胸口,胸里有口,口下面连着一根管子,声音应从这个张着的管口里发出。

12.声乐艺术家王信纳说:“虽然音源点在声带,但在意念上都要把它放在胸部,发声时母音永远从这里出发,不能离开。抓住胸部的这个点,气息下落,好像用横膈膜拉住这个点,不让它起来。”

13.声音能否张嘴就落在胸口,关键在于喉咙能否足够打开打开,以及下巴、舌根、前颈这些部位能否处在“懒洋洋”的放松状态。

14.咽声(咽腔声音)介乎胸声与头声之间,是声音力度的源头。把咽声的金属音质往下放,混入到胸声中去或接上胸声时,感觉声带好像变厚了一些,这时声音变得有光彩并会大大增加致远性,灵活而不失有力。这种咽声与胸声相结合的声音,不仅可以唱出辉煌的强音,也可唱出温柔如天鹅绒般的半声。

15.从第一课起,就必须学习用很少的力和气去获得最大的音响效果,要感觉发声器官周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松弛感,永远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去发声,去追求不容易达到的高音和低音,那是对声带最无情的摧残。

16.没有脱离语音的纯粹发声。任何一个音或字,应该发自或咬在什么部位,送往什么部位,尽管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但教唱者和学唱者都必须明确。

17.在歌唱中,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听不出声区区别的,根据自然的发声规律,根据科学的声带轻重两种不同机能的状态变化。所有的声音只组成一个声区,一个完整的音域。

18.音域是人类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人声的音域不同是由声带的长短和厚薄不同所决定的,是由全部共鸣腔体的大小决定的。所谓音域的宽与窄是指音域可收缩和可扩展的程度。

19.音域的拓宽和音量的加大是运用正确方法进行发声训练的指标。练声效果如何,应该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声音控制和音色调整,就会自如多了。

20.为使嗓音丰满,获得力量,并使它的音域得以扩展,可多唱些低音。要唱得响亮并刚劲有力,可用五个元音在全部音域中训练降喉头、抬软腭,扩张并保持大的咽部。

21.练声必须以咽腔和口腔的共鸣训练为主,要先学习用吞咽食物的那个地方去发声。在这基础上,才能发展胸腔与面罩或头腔的共鸣,才能获得通畅、丰满的立体音响。

22.发声时,脖子、喉部、舌头和下巴都不应是僵硬的。当打开喉咙能放松自然地唱各种练习时,嗓音就会自我发展。音量适中平衡是极其重要的原则。高、中、低音区必须协调、平衡、统一。中声区音量要控制,若音量太大,唱得太响,往高音走就难了。

23.沈湘教授说过:“歌唱发音,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诸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发声要有:1. 动力——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统;2.振动——声门,也可以说是喉;3. 扩音——胸腔、气管、咽和头部等诸腔体;4. 语言——舌、腭、牙、唇。这四个方面的联合,形成了发声的整体机能,也可称为发声的四大要素。在这四大要素中,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可以单独训练,发展和改变的。而这每一要素的改变,又会影响着其它要素和整个发声状态的改变。因此,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状态下的互相组合,影响和关联,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声法,并决定了不同的发声歌唱水平。

24.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划分是声乐界所普遍认同的,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统一声区,消灭声区,使声区没有痕迹。为此,发声时应注意调控,使高音假声成分多,低音真声成分多,中音混合成分多。

25.胸声和头声是同一对发声肌内(声带)分别以“大面积振动”和“小面积振动”状态发出来的。

26.现代美声要求字声永远从面罩发出,是想出来的,哼出来的,是气息支持下推送出来的,不是从口腔里唱出来的。而传统美声不论高低声部,字声起始永远在喉咽部,是实实在在的,不可随便移动的。

27.哼唱应从高位置开始,使鼻道和鼻咽腔活跃。“哼鸣”的感觉要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上,只有“哼”的感觉正确,带出的声音才能比较通畅,位置才会高。否则,会又紧又僵。起声从口腔开始的是初学者,学会从面罩腔或从咽腔开始才能成熟,要改掉从口腔开始的习惯,可用哼鸣练习。但好的哼鸣不能只有哼响,没有鸣响,要找到并哼出声音的焦点。

28.哼鸣有三种方法:大开口鼻腔哼鸣,将舌根与软腭贴住,下巴、舌根、前颈放松,鼻咽口至胸口要通气;闭口鼻腔哼鸣,口腔里呈张口唱[a:]的感觉,双唇闭拢,贴着鼻咽壁吸着哼,上下通、松,保持高位置;开口或闭口的咽腔哼鸣,发声点在咽腔底部,保持在咽唾液的地方不动,能哼出亮音。歌剧《蝴蝶夫人》中有一大段哼鸣合唱,专业合唱团多运用咽腔哼鸣法,这使声音丰满并更具质感。

29.发声总是基于基音,而不是泛音。卡鲁索之所以能大量地运用泛音,是因为他有深厚的基音。当声音是被挤压出来的时候,泛音就比基音更突出。若发声只有基音,缺乏泛音,音质则弱而干涩。若发声过程中,泛音的强度占优势,就会盖住了基音,以致声音空洞,只能产生细而小的振动。

30.发声时,音波要有形态感,不可塞得太满,不宜用强力。嗓音被毁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用力过多。歌唱者必须始终保持放松,除横膈膜和咽壁要用力以外,没有一根小神经应处在拉紧的状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