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常见病与其疗法 - 音乐学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10 15:32:59 浏览次数: 字号:A-A+

 

1. 善于分析别人的不足和聆听专家评说他人优劣,是很有用的方法,不费事就可学到很多东西,当然更要经常地自我分析和请内行给自己把脉。“声病还得声来治”,因发声方法不当而出现的嗓音疾病,只有通过改进发声方法来解决,除此之外,别无良药。

2. 由说话器官发出的嗓音与由美声歌唱的人体乐器所发出的嗓音在使用上是不一样的。用中文唱美声的错误大都来自说话时的习惯状态影响,中国的民族唱法与说话方式更接近,通俗唱法大多都是带旋律的说话。

3. 发声歌唱时,若感到紧张、费力、用劲、不舒服,一是发声方法错了;二是定调太高或太低,超出了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挤出来的声音或受到肌肉阻碍的声音没有自然颤音,更无音质和美感可言。不要以为能唱高音才算会唱歌,拼着气力去喊出一两个高音,这是歌者,特别是业余歌者最常犯的错误。女中音比女高音更有价值,好的男中音也绝不比男高音逊色。

4. 美声歌者的通病是缺少美声所需要的腔体变化和字声位置,没有规格,不伦不类。主要原因是喉咙没打开,腔体没灌满,管状通道没有形成,声音不能够控制在腔里,里出外进,上下不通,导致白、卡、挤。挤着唱还容易使声带长息肉。

5. 为什么许多歌者在小房间里唱时,感觉声音会把屋顶震跑了,而到了演出现场却感觉没声音了。那是因为共鸣腔体没有充分打开,声带闭合不好,元音不靠实,声音亮挤,没“芯”,没“点”,没质感,位置低,不集中,不足以产生声贯全场的音量。

6. 声音无波动或波动不自然,病因是没有打开、气息浮浅、腔体和声带调节不好,该松的没松,该紧的没紧,有的歌者习惯性地卷舌,导致颤音声波异常。

7. 声音“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喉咙没打开的,无空间的,无共鸣腔的“白”;一种是喉咙打开的、有空间的、高位置的“白”。前者声音在口腔里送不出去,后者使声音更加飞扬。卡鲁索和帕瓦罗蒂都使用过这种高位置的“白”。

8. 声音挣扎(vocal struggle)是气息力量小于嗓音力量的缘故。腔体打造不够,气息容量小,又不自量力地追求音量,声音必然会挣扎。

9. 声音前后不靠,即前后都碰不到坚实的腔体(鼻咽腔和喉咽腔),这样字声就没有着落,就会抖,会虚,会空,没威力,声音反射不上去或推送不出去,圆润明亮的就音色出不来。解决方法是:加强各腔体打开训练和横隔膜扩张的气息支持,逐一用元音进行字声找位训练。

10. 缺乏胸腔共鸣,声音下不去,发不出有威力的声音。其原因是喉咙没打开,没在胸上找到音源点,胸腔和横膈膜保持扩张的力度不够以及母音“关闭”不到位。

11. 一般而论,声音支点要放在胸腔,但许多人的这一支点经常游离,落靠不实,这也是喉咙打开不够和横隔膜气息支持不足所造成的。

12. 声音散或虚的纠正方法是:加强气息支持,腔体灌满,加强内口和喉咙口收缩的力量,使字声结合点统一不变,加强声音向面罩集中或向咽喉集中的意识和力量,要运用混声共鸣,不要盲目追求音量。号大的或打开良好的歌者要注意收着唱,立着唱,运用声带调节去找最好的音色,不要以丢掉音色为代价去换取音量。

13. 声音“撑”和“直”是初学者的通病,这样的声音僵硬,没弹性,没颤音,没伸展余地。这是因为发声之前先有了“僵”的状态。发声前不该紧张的肌肉要放松,气要深,但吸气量要适当。另外,要多用半声进行练习。现代美声唱法加强字声在面罩的结合,直接用气息把字声推动靠前、靠上,传统美声加强字声在咽腔的结合,通过后坐力把声音反射向上、向前。

14. 初学者为获得大的音量常会不自觉地加强向外呼气的冲力,可是在强大气流的冲击下,喉咙、声带会变得僵硬,无法进行正常的振动和调节,只能处于被动的挡气状态,若再用蛮力加强呼气,声带就会挡不住气息的冲力,就会本能的借助喉外肌、会厌、咽喉和鼻咽等的帮助。结果喉音、白声、鼻音等毛病就会随之出现。所以,要特别加强“吸着唱”的训练和意识。

15. 咬字与吐字都不在腔里,字声结合点没找到或找到了但不能始终保持,里出外进。原因是没有明确自己的唱法,不知道现代美声唱法要着重打造鼻咽腔,传统美声着重打造喉咽腔,使其扩张、圆润有空间。两种唱法的基本功都在喉咙和下面腔体的打造。

16. 音波不悦耳,频率过快,可用直声和半声练习克服。若频率过慢,可用[i]和[e]元音练习去克服。声音大摇大摆是因喉头过于下降,气息支持不足。

17.  “抖声”是一种不自然的波动,有快抖和慢抖或小抖和大抖之分。这不正常的抖摆,其幅度有近小二度之大。成因是喉头状态不稳,横隔膜用力不均,喉咙打开不好,字声没有入腔,坐靠不住腔体,精神紧张以及声带疲乏等。纠正方法:加强气息支持和字声结合点,把声音送进共鸣腔。在打开喉咙的感觉上,加快向外、向前的呼吸速度,或用白嗓先把声音唱出来,这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不失为有效之法。

18. 具有漂亮嗓音的歌者大多没有真正的高音,这是因为他们的高音都开着唱,用嗓过多,真声过多,因而丧失了一系列的泛音,音色贫乏,越往上唱越吃力。这时应牺牲一下好的嗓音,运用声带的轻机能状态和混合共鸣,加强母音转换,运用“关闭”,把声音往上、往前送出去。

19. 为追求声区统一,学唱者本能上总习惯把中声区的状态方法用在高声区,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生理机能所难以做到,结果只能是喊叫。声区统一的关键在“渐变”,共鸣腔体大小的渐变,声道调节的渐变,用气强弱的渐变,音色亮暗的渐变。

20. 满口音及声音混浊,听起来像轰隆隆开来的火车。成因是:母音的位置不明确、没有点、没有芯、关闭不够适度、喉头过低、撑得太大和过于追求共鸣。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