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合唱与和声 - 音乐学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16 08:29:32 浏览次数: 字号:A-A+

 


1.  合唱艺术起源于15世纪前后的欧洲教堂,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现已跨入歌剧与音乐会的舞台,并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合唱是人声和谐美的结晶,它不但具有人声交响的特征,在旋律上变化万千,而且更有复调美、节奏美、和声美以及各声部之间所形成的对比美。男低像大地,女低像小草;男高像天空,女高像白云。如此丰富独特并充满意境变化的声音组合,无疑会产生无可名状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  完整的混声合唱,大多拥有八个声部,在音域上可扩展到四个八度甚至更多。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歌唱所达不到,也无法替代的。因此,合唱在人类音乐史上将始终是一束盛开的鲜花,也是一门像交响乐一样很深邃的艺术。

3.  合唱作为一种声音和声艺术及表现形式,现已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或流派。一种继承教堂唱诗班的风格,要求声音空和通,直接在高位置上用半声、直声或假声进行训练,声音相对没有波动,和声音响纯净,易于协调,着重纯与美的表现,但声音缺乏自下而上、从前到后的张力,虽声部间音色变化不大却极具感染力;一种源于意大利歌剧唱法,要求声音纯和实,多通过美声的面罩或咽腔共鸣追求声音的表现,不同声部间音色对比层次清晰,声音丰满、结实,强弱分明,着重力与美的结合,极具震撼力。

4.  前者不苛求团员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只要有好的视唱和音准;而后者则极为重视良好的声乐训练基础和团员的个人嗓音条件。前者多为非职业团体所追求,而后者多为职业团体所采用。相对而言,要求直声和半声较易,要求力度和厚度较难,要求和谐统一的力度和厚度就更难。

5.  前者在曲目的选择上多以宗教、古典的轻音乐和现代的室内音乐或爵士音乐为主,国内非职业团体则多以民歌为主;但真正具有职业水准的后者则不仅可以演唱前者的曲目,还可以演唱前者难以驾驭的“贝九”、“黄河”、“弥赛亚”等这样一些对声音要求较高的作品,而前者演唱这样的作品则会感到力不从心。

6.  前者容易只追求和声和谐,而忽视了声音的表现;而后者容易只追求音色、音质和音量,而忽视了和谐这一合唱艺术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或是两者折中,要看合唱队/团整体的个人条件。美声功底好的可选择后者,缺乏美声基础或民歌嗓音多的团队可选择前者。这两种风格唱法除了在声音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外,其它各方面基本都具有共性的要求和追求。

7.  前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相对不高,而后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极高。许多国际一流合唱团的指挥曾经是学美声的,而中国的合唱指挥多由某一器乐专业改行,或是搞作曲的,或是音乐教师,即使是学声乐的,也多是学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的,即使是学纯美声的,也大多只知往前唱或只知往后唱。所以,很少有指挥能分辨现代美声和传统美声的不同发声方法及字声结合点,能视作品要求去选择不同的唱法并现场示范,更很少有指挥认真研究过声乐理论,能讲解不同声音的训练方法。

8.  指挥是团队的核心。不论什么风格的高水平合唱,对指挥的要求都是全方位的,技术、艺术、音乐、声乐、文学、历史、语言表达、形体、舞蹈、修养以及个人整体魅力等。一般而论,演唱水平主要取决于指挥水平,但真正高水平并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指挥十分罕见。

9.  好的钢伴如同半个指挥,可直接导致日常排练的效果以及演唱的成败。指挥、团员和钢伴三者的专业素质对任何高水平的合唱团都是相辅相成的,若分别对其重要性给出一个百分比,那应该是4/4/2。

10. 指挥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是一个很难的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课题。如何能把对作品的理解及其艺术的内涵生动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并转化到手势和肢体上,如何能准确及时地向每个声部都发出手势,是合唱指挥的不断追求。

11. 好的指挥手势清楚、轻柔、稳重、生动,手臂、手腕乃至手指的动作收放及幅度都会运用的恰到好处。手之妙运,源于心之妙思。好的指挥周身流淌着音乐,甚至只看其背面的灵动,就足以使观众陶醉在合唱艺术的美妙旋律之中。

12.“只有不好的指挥,没有不好的合唱团”,此话对指挥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团员的声音条件和能力永远是第一性的,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建筑师也建不出好楼房。在非职业的合唱团里,多数团员没有能力按照一个专业指挥的要求去做。只是相对而言,好的指挥可以使自身条件和专业素养差的合唱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短时间训练有较大的进步,但一个合唱团的声音本质条件是难以改变。

13.合唱指挥只要不能根据曲目做出字声结合点是往前或往后安放的分别要求,音色与音质以及合声的真正统一就很难达到。当然即使指挥能够要求,也能分别做出示范,但是在目前中国一流的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也难做到,而在国外的一流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都能做到。这是因为发声方法和训练功底不同。

14.一般的合唱指挥,即使是往前唱也都不知如何去要求。他们一般要求往上唱,往头顶唱,虽然声音也能够松通,也容易达到和谐,但却缺乏具有良好音质和音色的高位声音。声音无密度和力度,送不出去,只有嗡响,而缺少鸣响。

15.指挥要有能力控制并统一每个合唱队员不同的颤音波频,但也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全体团员不论什么作品都出直声。直声只适合部分曲目,决不是全部。一个合唱团的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团员的发声位置和团员的颤音波频决定的。

16.指挥必须分声部,一个队员、两个、三个直至把全体队员的声音位置统一在一起,把颤音波频融在一起,直至分不出张三李四的不同声音,这需要各声部团员相对稳定的站位,长期的声音磨合,也需要指挥耐心地去工作。非职业合唱在声音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多数团员喉咙没有打开,没有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共鸣混浊,满口是音,而喉咙打开的团员又多缺少良好的声带闭合,以致整体缺乏应有的音质、音色和力度变化。

17.好的指挥能够仔细地展现每一乐句,甚至每一音符的收放、强弱,起伏跌宕都独具匠心,换气点(气口)设计准确,循环呼吸圆润连贯;好的指挥朴实自然、严谨热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充满炽热的情感,有娴熟的指挥语汇,但从不炫技,技巧只是表达作品的手段;好的指挥能够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有一个统一的用声及位置标准,力度与音色的控制恰到好处,能对不同声部的调配得心应手,能使声部走向自然生动,音乐的表现恰如其分。

18.国内的许多指挥由于自身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的缺乏,他们往往一叶障目,唯我独尊,并自欺欺人地认为,在声音和音乐处理方面,只有感觉和风格不同,没有清规戒律。还有的宁可自己到外面去学习,也不愿请其他指挥或专家给自己的团员上课或排练。

19.好的指挥短时间就可解决各种作品的艺术及和声处理,但却难以用短时间解决腔体、力点、音色、强弱、声频以及共鸣的对比调整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美声系统的训练方法。

20.初级的合唱多喜欢玩弄声音共鸣和音量,高音控制力弱,没有“关闭”,“太海”,多成喊叫状,声部间没有清晰的音色层次对比,想以声震人,但声音却无穿透力,自己听着很大但观众听着却很小;成熟的合唱多追求音质、音色、声音控制,强弱对比、速度变化、统一的字声结合力点,谐和的共振峰,追求能充分展现声部间特定的不同声音形象,能根据作品风格和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追求丰富的声音表现,收放自如、声部均衡清晰、音响干净、色调精致,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备,能充分表现纯人声的力与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