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形似与否的判断 - 绘画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09 18:23:26 浏览次数: 字号:A-A+
西方绘画是在完美的形似之后才追求不似的,而中国绘画是做不到形似而追求不似的,不可与西方绘画同日而语,这句话的道理或者谬误在哪里?

先说西方。

埃及人画画,是出了名的不形似。比如法老就比普通人个头大,任何一个人基本都是侧下肢、正上身、侧头造型,毫无透视可言。

到希腊人画陶罐,才有透视可说。但中世纪漫长历史,大量壁画、挂毯,其实都是在尽量”表达出意思就行,别管像不像。

文艺复兴时,南欧重视人物构图的美感,以及素描和构图,而且自乔托之后大家才大规模的重视透视法则。虽然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这种画素描的天才,但还是有波提切利的长脖子维纳斯等画。而北方画家则重视物体的材质。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很重视光线和材质。法国画家则分别得意大利和荷兰的影响。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其实欧洲人也没做到过所谓完美的形似,包括安格尔著名的《大宫女》朝拉斐尔致敬,还是一个脊椎长得不得了、比例完全失调。到印象派,更是进入了急速户外作画、把握光影和质感的时代。

就是说,在西方绘画绝大部分历史上,都没做到完全形似。文艺复兴前期透视法则盛行、卡拉瓦乔和伦勃朗对于光线的贡献、普桑对于线条、威尼斯画派对于色彩,包括印象派们都提出过”要画眼睛看到的东西“,基本大家是在”追求美“和”追求眼睛看得到的真相“之间摇摆。算是把细节形似做到完美的,也就是荷兰和德国那些静物和肖像画家,比如维美尔,比如哈尔斯,比如卡尔夫,比如小霍尔拜因。而对不似——即构图美——本身的追求,则与形似平行,是贯彻始终的,比如波提切利的长脖子维纳斯,比如安格尔的长脊椎宫女,比如鲁本斯那些自己承认想象出来的胖女人。这也是因为欧洲画法不一,大家从来没统一过。

再说中国。

中国汉魏已有很成型的人物画,唐展子虔、大小李做山水,周张做的人物画之细致逼真,不下文艺复兴之前意大利那批乱七八糟的祭坛画。宋朝花鸟更是精绝,宋徽宗亲自总督,要求大家画细节,逼真。可以说两宋花鸟,其形似之美,并不在四百年后荷兰静物画之下。两宋界画的精致度,基本是施工图纸的水准。说中国画做不到形似?比一比宋朝和同时期欧洲的画,明显宋朝形似多了好吗?

中国水墨山水自五代而起,宋兴盛,元到高峰,明朝董其昌认为南派好,北派匠气——所谓匠气,过于追求形似,不够气韵生动没灵性也。所以中国画实际上,是在唐宋之间已经打到过出色的形似,之后再琢磨不似的。

所以非要来句总结的话,该是:

欧洲那边,大多数时候是不形似的;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才双线并进:一边不断开拓形似的技法(细部、光线、材质),一边不断在美(构图、色调)上面做文章。而中国画早年是以工笔主流追求形似(宋以前),之后才开始写意追求不似(元以后)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