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书法,何谓神似形似,何以求得神似 - 绘画 -
我们评论书法,常有所谓某人学写某帖仅得其形,或说某人临写某帖能得其神采。以上两种情况,前者可谓之形似,后者则谓之神似。
所谓形似,即指字的外貌、表象、轮廓与范本相似,换言之,即指某人所写的字,其笔画的形状、结字的体势乃至章法布局等等都同所临写的范本外表相似。孙过庭《书谱》所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其中应包括有这个意思(但不仅这个意思)。形似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求形似,重在忠实于范本,追求其法度,即笔画的一起一收,一转一折,长短大小,轻重虚实都要接近甚至逼似范本,贵在能追求帖字的细节,例如学冯本《兰亭序》“九”、“气”字的挑钩法,“曲”、“日”字的起笔法等等,都不应忽略。形似是对学书者的基本要求或是着意所要达到的一种艺术目的(如复制)。有的学书者对此重视不够,临习时,从用笔到结体都离帖很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学习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往往徒劳无功。所以,能得形似也非轻而易举的事,必须下一番细功夫、苦功夫、长功夫,甚至要想一些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
所谓神似,是在形似极端准确、熟练、巩固的基础上的升华,是高层次的艺术表现能力,即能表现出范本的精神、气质、风采。神似不拘于一笔一画的刻板摹拟,用笔、结体方法可以灵活,可以移植,例如写冯本《兰亭序》,“日”字起笔的动作也可不用,也可移用到“目”字的起笔上。以此类推,各种笔画都可如此运用。但总的看,万变不离其宗,写法变了,却不离原帖的法度精神,仍然谐调统一,即古人所谓的“用意”,或所谓的“入他神”,“入他神”即“我化为他人”之意。
求神似,应在形似的熟练、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用笔使转的连贯灵活,提按的巧妙变化,古人所谓“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这样才能把字写活,活了才能生动,生动才能有神气、有风采。
求神似,更重要的是追求对范本的本质表现。如前所述,神似可以省略或变更范本的某些细节,但要抓住范本的精神气质。唐代欧、褚、颜、柳诸家的字,外貌(用笔和结构)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精神、气质。相反地说,欧、褚、颜、柳各家本人的气质不同,因而都选择最适于表现自已气质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欧书端严凝重,褚书婀娜潇洒,颜书宽博伟岸?柳书峭拔古淡。清代刘熙载《艺概》谓“书如其人”,其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基于此,我们学习别人的书法,要求得神似,就不仅要对这一家书法的技巧方面深刻研究,还要对这一书家的思想性格、气质人品、身世处境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都要有详细了解。王羲之性情萧散冲淡,崇尚自然,才能在兰亭集禊时写出《兰亭序》那种精神面貌的作品。一个利欲薰心、谄世媚俗的人,即使尽力临摹,也很难得其神质,甚至轮到自运时,更会大相径庭。这样说来,学书求神似,就不止是技巧问题了。
一般说来,学书求神似,要多读帖悟帖,抓住作品的本质特征,努力学习,着力表现。尽管用笔、结体等与范本有出入,只要抓住其主要特征,即可谓之神似或遗貌得神。
形似与神似是艺术的两种表现效果,或是要着意达到的某一特定目的。可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或某种程度上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脱离了外表,缺乏基本功力,就不能表达对象的形质。古人云:“形具而神生。”又云:“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形与神就好像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徒具外形,没有生气、灵魂,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书法达到形神兼备,才是艺术的最高标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