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如何理解李世民的“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 绘画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7-06-03 15:44:53 浏览次数: 字号:A-A+

这一问题的关要处是对“骨力”一词的理解。

《辞源》收有“骨力”一条,释为:“谓书法雄健有笔力。”这是形容用法.显然不能用来解释这个问题。那么,正确的解释如何呢?我以为,联系上下文,骨力应指书法的内在神理,具体说,是点画的内在组织原则、点画分布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感,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雄健、遒劲、峭拔等等各种美感特征。而形势恰恰相反,指书法外在的笔画形态和点画分布(包括点画的呼应映带,即动势)。质言之,骨力是“神”,形势是“形”。唐太宗的意思是明确的:他以为学书不能死于字形,而应探求其内在神理,把握所学对象的风格特征和内在规律。在探寻到所学对象的秘奥之后,则其外在的点画形态和分布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一主张是敏锐而有见识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若不去追问抉探风骨神采,则必然死于点画,徒具其形,难以上窥艺术的堂奥。而把握领会其奥妙之后,再去分析学习其“形”。则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必然游刃有余。

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世民此文是总结心得,而非言学习程序的。如果从学习程序这一角度来说,要“求其骨力”,必须有一定的“学其形势”的功底作为基础,“神”蕴含于“形”,“骨力”托基于“形势”,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一步登天地要把握规律,领悟神理,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唐太宗谓“殊不学其形势”,不过是极言心得,以强调探求神理在学习上的重要性罢了。而就他本人而言,仍是十分注重“形势”的学习的。据说,有一回他写“戬”字,戈钩怎么也写不好,乃请虞世南代笔,以问魏征,征答唯戈钩肖世南,太宗叹绝。这个著名的故事,正是太宗注重“学其形势”的明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