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口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 播音 -
在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标,而语感的培养是学好普通话口语的关键之一。所谓语感,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加强语感培养?在此浅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熟练掌握语流音变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音节原来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语流音变是普通话中的语流自然现象,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平升曲降,大量词语的轻重格式搭配,组词造句的灵活性,语流中语言的各种交替,以及人们对语言的约定俗成,使语音中的一些因素自然要发生变化。学习普通话口语必须掌握音变规律,如果只掌握了单个音节的语音而不掌握音变,那么就会使语言变得生硬,更谈不上有较好的语感了。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很多人在读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时,声、韵、调的发音都比较准确,而一旦到了朗读和说话中,就漏洞百出,语言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语感,掌握语感最重要的是掌握音变。音变有各种情况,但都有一定的规律。从口语教学的角度来说,能促进灵活自如的语感形成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几种:
(一)上声变调: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上声最长,而且有曲折变化,所以在字音连续时,往往读不出它的全过程,最容易发生变化。在语句中,如果每个音节都按照原来的发音去读,势必造成语流的阻塞,影响语感的形成。例如“请你指导”这四个字如果都按照原来的声调去读,就成了“qǐng、nǐ、zhǐ、dǎo”,这不仅难听而且滑稽可笑。所以这时第一个上声和第三个上声要变调,由原来的“214”调变成“24”调,变调之后就成了“qíng、nǐ、zhí、dǎo”,这样念着有了抑扬顿挫,听着就顺当多了。像“请你把纸雨伞给我”,如果不变调,说的人上气不接下气,听的人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这时就要先断句,然后看是单双格,还是双单格,可以断为“请你- 把- 纸雨伞- 给我”,变调之后就是“qíng、nǐ/bà/zhì、yú、sǎn/géi、wǒ”,这里面的“请、雨、给”由原来的“214”调变为“24”调,“把、纸”由原来的“214”调变为“21”调,它和“51”调的读法是不一样的。另外,上声在原调是上声的轻声前(表示亲属称谓和“子”做后缀的名词等除外),要读作直上+ 轻声,如:“哪里、打手、老鼠、可以”等等,要读作“nǎli、dǎshou、lǎo shu、kěyi”。所以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调,才符合普通话标准,方能说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
(二)轻声:在普通话里,除阴、阳、上、去四种声调外,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失去原有的声调,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音节就叫轻声。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特殊的声调,在正常的语流中,许多语句的音节往往弱化,变成一种短促、模糊的调子,如:子、头、下等,原来的声调分别是上声zǐ,阳平tóu,去声xià。可是在帽子(mào zi)、木头(mù tou)、底下(dǐ xia)中,这三个音节都习惯读轻声。原有的声调变弱,声调由原来的上声、阳平、去声,变得很轻、很短、很模糊。掌握轻声对良好语感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关系。轻声不单纯是一种语音现象,它不但和词义、词性有关系,而且还和语法、感情色彩等都有很大关系。如:“自在”不读轻声的意思是“自由、不受约束”,而读轻声意思就是“安闲自在”;“大意”不读轻声意思是“主要意思”,而读轻声就成了“粗心”的意思了。在这里轻声具有了区别词义的作用。轻声还具有区别词性的作用,如:“地道”不读轻声它是名词,意思是“在地下挖成的通道”,读轻声它是形容词,意思是“真正、纯粹”。轻声除了和词汇、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外,从语音上讲,也有调节轻重、快慢的作用,能够形成高低起伏、和谐动听的音调。而对于大多数不掌握轻声的学生来说,很多本该读轻声的音节都读本调,说出来的普通话就变得硬邦邦的,毫无韵味。
(三)儿化:普通话中的韵母除了“er”以外,都可以儿化。这种儿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原来的非儿化的韵母就可以叫作“平舌韵”。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的,儿化韵在北京话中大量存在,它是由儿化词缀“er”附在除了“er、e”以外的韵母后面,改变原来的韵母读音,成为一种卷舌韵母,如词儿(cír)。儿化不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音现象,它跟词义、语法及修辞、感情色彩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信”是指信件,而“信儿”就是指消息。在这里儿化区别了词义。如:“盖”是动词,指一种动作,而“盖儿”就是名词,指盖东西的器具。儿化不仅有语法和修辞作用,也能给语音带来柔美感。如:“小孩儿”、“唱歌儿”、“鲜花儿”等带有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会读儿化音能增加普通话的韵味,听起来觉得自然、亲切。因此,在语感培养中,必须重视儿化音的训练。普通话里可以儿化的词相当多,从语音规范化的角度看,教学中只是要求学生掌握那些在语言表达上有作用的儿化词。如:“宝贝”和“宝贝儿”,“眼”和“眼儿”这两组词后者必须儿化,否则容易产生歧义。还有一部分是习惯要儿化的,如:年头儿、一会儿等,这些词虽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而且被广泛采用了,如果不读儿化音,听起来就不自然。至于那些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如:“帮忙”、“照样”等,可暂时不去掌握它,以减少方言区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其他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在语流当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在普通话中的单字调是阴平“55”,它在单念、在词句末、在日期和序数中不变调,念本调阴平。它在非去声前要念去声调。如:“一杯”、“一直”、“一起”。在去声前念阳平调。如:“一样”、“一阵”。“一”夹在词的中间时读轻声。如:“想一想”、“看一看”。“不”的单字调是去声调“51”。它在去声前念阳平,如:“不变”、“不笑”。“不”夹在词的中间也读轻声,如:“好不好”、“吃不完”。在训练中,只有把一个个静止的音节放在适应的语流中去体会,去把握,使之在脑子中形成了强烈的语音感受,运用当中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才能保证语流的畅通无阻,真正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一、熟练掌握语流音变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音节原来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语流音变是普通话中的语流自然现象,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平升曲降,大量词语的轻重格式搭配,组词造句的灵活性,语流中语言的各种交替,以及人们对语言的约定俗成,使语音中的一些因素自然要发生变化。学习普通话口语必须掌握音变规律,如果只掌握了单个音节的语音而不掌握音变,那么就会使语言变得生硬,更谈不上有较好的语感了。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很多人在读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时,声、韵、调的发音都比较准确,而一旦到了朗读和说话中,就漏洞百出,语言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语感,掌握语感最重要的是掌握音变。音变有各种情况,但都有一定的规律。从口语教学的角度来说,能促进灵活自如的语感形成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几种:
(一)上声变调: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上声最长,而且有曲折变化,所以在字音连续时,往往读不出它的全过程,最容易发生变化。在语句中,如果每个音节都按照原来的发音去读,势必造成语流的阻塞,影响语感的形成。例如“请你指导”这四个字如果都按照原来的声调去读,就成了“qǐng、nǐ、zhǐ、dǎo”,这不仅难听而且滑稽可笑。所以这时第一个上声和第三个上声要变调,由原来的“214”调变成“24”调,变调之后就成了“qíng、nǐ、zhí、dǎo”,这样念着有了抑扬顿挫,听着就顺当多了。像“请你把纸雨伞给我”,如果不变调,说的人上气不接下气,听的人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这时就要先断句,然后看是单双格,还是双单格,可以断为“请你- 把- 纸雨伞- 给我”,变调之后就是“qíng、nǐ/bà/zhì、yú、sǎn/géi、wǒ”,这里面的“请、雨、给”由原来的“214”调变为“24”调,“把、纸”由原来的“214”调变为“21”调,它和“51”调的读法是不一样的。另外,上声在原调是上声的轻声前(表示亲属称谓和“子”做后缀的名词等除外),要读作直上+ 轻声,如:“哪里、打手、老鼠、可以”等等,要读作“nǎli、dǎshou、lǎo shu、kěyi”。所以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调,才符合普通话标准,方能说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
(二)轻声:在普通话里,除阴、阳、上、去四种声调外,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失去原有的声调,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音节就叫轻声。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特殊的声调,在正常的语流中,许多语句的音节往往弱化,变成一种短促、模糊的调子,如:子、头、下等,原来的声调分别是上声zǐ,阳平tóu,去声xià。可是在帽子(mào zi)、木头(mù tou)、底下(dǐ xia)中,这三个音节都习惯读轻声。原有的声调变弱,声调由原来的上声、阳平、去声,变得很轻、很短、很模糊。掌握轻声对良好语感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关系。轻声不单纯是一种语音现象,它不但和词义、词性有关系,而且还和语法、感情色彩等都有很大关系。如:“自在”不读轻声的意思是“自由、不受约束”,而读轻声意思就是“安闲自在”;“大意”不读轻声意思是“主要意思”,而读轻声就成了“粗心”的意思了。在这里轻声具有了区别词义的作用。轻声还具有区别词性的作用,如:“地道”不读轻声它是名词,意思是“在地下挖成的通道”,读轻声它是形容词,意思是“真正、纯粹”。轻声除了和词汇、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外,从语音上讲,也有调节轻重、快慢的作用,能够形成高低起伏、和谐动听的音调。而对于大多数不掌握轻声的学生来说,很多本该读轻声的音节都读本调,说出来的普通话就变得硬邦邦的,毫无韵味。
(三)儿化:普通话中的韵母除了“er”以外,都可以儿化。这种儿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原来的非儿化的韵母就可以叫作“平舌韵”。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的,儿化韵在北京话中大量存在,它是由儿化词缀“er”附在除了“er、e”以外的韵母后面,改变原来的韵母读音,成为一种卷舌韵母,如词儿(cír)。儿化不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音现象,它跟词义、语法及修辞、感情色彩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信”是指信件,而“信儿”就是指消息。在这里儿化区别了词义。如:“盖”是动词,指一种动作,而“盖儿”就是名词,指盖东西的器具。儿化不仅有语法和修辞作用,也能给语音带来柔美感。如:“小孩儿”、“唱歌儿”、“鲜花儿”等带有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会读儿化音能增加普通话的韵味,听起来觉得自然、亲切。因此,在语感培养中,必须重视儿化音的训练。普通话里可以儿化的词相当多,从语音规范化的角度看,教学中只是要求学生掌握那些在语言表达上有作用的儿化词。如:“宝贝”和“宝贝儿”,“眼”和“眼儿”这两组词后者必须儿化,否则容易产生歧义。还有一部分是习惯要儿化的,如:年头儿、一会儿等,这些词虽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而且被广泛采用了,如果不读儿化音,听起来就不自然。至于那些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如:“帮忙”、“照样”等,可暂时不去掌握它,以减少方言区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其他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在语流当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在普通话中的单字调是阴平“55”,它在单念、在词句末、在日期和序数中不变调,念本调阴平。它在非去声前要念去声调。如:“一杯”、“一直”、“一起”。在去声前念阳平调。如:“一样”、“一阵”。“一”夹在词的中间时读轻声。如:“想一想”、“看一看”。“不”的单字调是去声调“51”。它在去声前念阳平,如:“不变”、“不笑”。“不”夹在词的中间也读轻声,如:“好不好”、“吃不完”。在训练中,只有把一个个静止的音节放在适应的语流中去体会,去把握,使之在脑子中形成了强烈的语音感受,运用当中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才能保证语流的畅通无阻,真正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