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菊豆》影片分析 - 戏文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15 08:20:44 浏览次数: 字号:A-A+
一、铁屋子的寓言

与其说这是一部对传统文化和旧伦理所对峙与抗衡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铁屋子的黑色寓言的电影。

电影在整体结构与故事叙事方面与《红高粱》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一个漂亮的女性由于某种权势的压迫或诱惑嫁给一个封建阶级中具有高端权力的人,并且这个人身体上具有某种巨大缺陷,在《红高粱》中是一个麻风病人李大头,在《菊豆》中是一个性无能杨金山。这种残疾缺陷的设置是为了让电影中的弱者产生一种对秩序的反抗动力,这种行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便是这两部电影的核,也就是瑞士语言学转型奠基人索绪尔所说的含蓄能指(Connotation),这种能指的设置也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具有勾连的机会,在《红高粱》中,“我爷爷”与九儿是结合与对抗就是由于对秩序顶端的李大头的家财万贯与麻风病感到不服气,对这种由于财产的不平等产生的婚姻霸权和性分配的不平等的不服气;在《菊豆》中也差不多,都是一个弱势群体所勾结起来对权力重新调换的想象。尤其是在《菊豆》中,这种想象始终没有兑换。

杨天青对于杨金山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他从小便被杨金山收养,但如同下人一般看待,并且由于杨金山的反对他始终没有婚配的权力;杨青天对于他的亲身儿子却丧失了一种真实关系,被迫叫自己的亲儿子“好兄弟”,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这种身份的变相认同也是象征着一种难以打破的秩序,最终,这场寓言终于实现,那就是杨天青变相地杀死了杨金山,杨天青的儿子杀死了杨天青,并且死于同一地点,这就是铁屋子的寓言,对高端势力和秩序的反抗只是一场虚无主义式的想象。被边缘化认同的人似乎无法打破铁屋子,也无法撕开诅咒。

在张艺谋看来,杨天青是一个有贼心而无贼胆的人,其实电影所展示出的却不然,杨天青始终具有“弑父”的冲动,或者说是具有一种重新建立权力分配系统的冲动,他不杀杨金山是因为怕被杨家长辈所痛恨和排挤,怕因此失去更多,所以他和“婶子”一起等待他的死亡,他和“婶子”挡馆的那场戏更是说明了他的深谋远虑---哭得和真的似的。

所以说,杨天青与“婶儿”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纯的,他不带“婶儿”远走他乡其实就是因为他更渴望得到染坊和得到杨金山一样的权力,渴望得到正式婚姻和合法儿女的权力,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拥有高端权力的想象和顶地膜拜,也就是拉康的镜像理论所说的:他恋其实就是自恋。他渴望的或许并非幸福,而是渴望得到获得幸福的权力,得到获得儿子的权力,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因为管自己的儿子叫“好兄弟”而到嚎嚎大哭的程度,不会因为亲身儿子管杨天青叫“爹”而到颓然伤心的地步。因为这是他早就该预料到的。他的预谋不是杀死杨金山,而是看着杨金山死去。

铁屋子的寓言就是反抗秩序的人,未必是想要推翻秩序,而是想要置换自己与秩序顶端人的位置,就像大多数政变者未必是想要施行新的、更利于人民的政策,而是继续独裁统治。这与《红高粱》的所展示出的真实意义相同,地位的更换是依靠暴力取得的,然而它依旧按照旧秩序的方式方法垂直统治下面的阶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