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麟导演《风暴》影评 - 导演 -
当姜皓文饰演的线人念完这段祷文后,她的智障女儿被扔到楼下。
至此影片的剧情转折点到来,伴随的是刘德华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的崩塌。为了抓住胡军,不惜栽赃陷害,被摄像头拍到后,又怕事情败露,对梁烈唯见死不救,短短十分钟内,好警察彻底黑化。
但由于前面铺垫不够,后面爆发力亦欠缺,再加上袁锦鳞太想显摆自己的技巧,于是导致了这段本应成为亮点的心理转折桥段,显得比较生硬。
无论是文本方面还是影像方面,风暴均有可取之处。但这部电影的毛病在于,作为类型商业片,其中呈现的方方面面都不够直接,插叙滥用,节奏混乱,剪辑生硬,场面调度失力,配乐与画面衔接不佳,看得出导演有野心,但有些钟情于炫技,最后砸了自己的脚,带给影片的气场便是:突兀。
电影中的冲突是推动剧情的主要元素,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冲突造成反差,角色的反差通过性格、心理转变来体现,剧情的反差通过出人意料又合乎影片中世界的逻辑及情理的转折来体现。观众所期待的反差,是由下而上的,无论是升华还是堕落,均应由平淡到激烈,由对立面到另一对立面的极端,而非由上而下,由上而下便不是反差,而是落差了。按理说,风暴目前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电影,但人物塑造又太不丰满,性格空虚,心理转变生硬。其为突兀之一,亦可称为落差。
于是,整部电影成了一颗空包弹。
刘德华在采访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一是该片吸引他(观众)的地方为“由反派开始故事。”二是“对文戏也有足够的重视。”
恰巧这两点,都变成了影片中最突兀的两个地方。
在善恶对立题材的商业影视作品里,失败者各有失败者的姿态,而成功者只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对人物的极端塑造。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个性鲜明,有着别人不可取代的行事准则。正派往往秉承着自己的信念,无论他在故事中前后行为形成多大的反差,信念是绝对不会改变的,这种统一性才能造就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在风暴中,刘德华的信念便是“抓/杀坏人”,无论是按照法律流程走,还是以暴制暴,只要能抓住或杀死坏人,他便去做,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但他这个信念,没有很好的在影片中体现出来。虽然,他重复了两次“今天我放过一个坏人,明天就会有一个无辜的人躺尸街头。”的台词,但这句台词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反而成为了一句苍白的口号。在剧情转折之前,刘德华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一个追求绝对正义的敬业警察,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而这个绝对正义的性格,也呈现得不够淋漓尽致。这与他的大部分时间的表演不无关系,也与剧情衔接不力有莫大关联。
然而,天王还是有一处闪光点的,即在梁烈唯哮喘病犯时袖手旁观,表现出了内心激烈的挣扎,但观众感情酝酿还没到位,天王马上开始冷静地处理起了案发现场。可惜在小女孩死亡时,那种崩塌感还是没有表现出来。
不过,正面角色的塑造其实是有可以妥协的地方的,因为人人都知道善良是怎么一回事,而邪恶则是大众的盲区。善恶二元对立的作品,若没能很好地把握住反派的角色定位,没能把反派角色极端化、扭曲化,那么影片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在如今的市场中更是如此(不然为什么重庆摔婴魔女造成那么大的社会波澜?因为反差太大了)。对于反派角色的塑造,经典范本有《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老无所依》里的气姑(Chigurh),《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以及《七宗罪》里的约翰·杜等等。无一不是极端、扭曲的角色。今年的另一部国产警匪电影《毒战》中的古天乐,也是一个优秀的反派榜样,其饰演的毒贩看似是软弱不堪的墙头草,内心之阴暗狠毒无人能及。而一名非常丰满的反面角色,不仅能直接提升影片的气场,还能补救正面角色塑造不力的遗憾——只因极端的恶能突出普通的善。
所以想要弄个反派,一定要把他往狠里定位,极端、变态、拥有病态的世界观或扭曲的信仰,否则只会脸谱化,如同过家家一样,不痛不痒,这种作品自然没有意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