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让诗意浸润中秋
一场传统文化的欢宴
学生兴高采烈参与其中
老师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作品与历代名帖相辉映
2018年9月19日下午,郑州24中锁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认同,面向高一年级近200名新生,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本次讲堂的核心字眼是“中秋”。
郑州24中教科室主任、语文组刘健老师,在校本课程《中秋月明话团圆》的基础上,围绕中秋节,从中秋节的来历、别名、习俗引入,带领学生分享了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三大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鉴赏了两首中秋诗作,最能代表幸福之中的的中国人心理与愿望的朱淑真的《中秋夜家宴咏月》、最具想象力的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讲座还引入了与中秋相关的名帖、名画、刘健老师本人及部分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吃月饼秋蟹、在尽享团圆之乐的同时,赏读古人佳作,与先贤共语,同文化共鸣。
学生热切地参与其中,忽而练习想象力:看到月亮联想不同种类的事物;忽而练习朗诵:古文、诗词;忽而沉浸于审美:字画、音乐……讲座结束,不少学生表示时间太匆匆,希望多一些类似的讲座,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
24中近年来秉承“尚美卓行”的学校精神,一直坚持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潜移默化,认同、传承、发扬中国文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