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红雨 发布时间:2016-04-29 17:43:49 浏览次数: 字号:A-A+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什么是教育》读后

语文组    杨红雨

脑海中蹦出这个题目是读到《什么是教育》第四章“统一本质与存在”中“塑造和接受的教学策略”“杜威版本的两类活动”“在塑造模式中对他人‘做'”三节的时候,这三节作者对“塑造”和“接受”——杜威称之为“做(doing)”和“经受(undergoing)”两种教学策略进行了阐释与区分,也对如何运用这两种策略进行了说明。

作者认为,教学中的接受策略主要包括积极倾听学生所说的、观察学生所做的,同时以欣赏的眼光同情地理解学生,将学生的所作所为视为自身把握事物的努力,是一种参与到另一个人生活中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塑造”策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较明显的塑造,主要包括纠正学生的错误、用文字和各类视觉展示工具传递信息;一种是不太明显的塑造,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树立典范,即教师以自己的广博的知识、耐心、公平感、冷静反思的态度等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

并且,作者指出所有这些积极的塑造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做”,这一过程需要“控制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结合,这一需要给了老师惯常的任务,他们需要不停地转变独断和接受的角色,并且伴随这种转变的情感基调不同,控制知识要求相对冷静和客观,接受知识要求相对热情和友好,教师在控制模式与接受模式之间转变时必须在瞬间完成。

这使我深受启发,这其实是在理论上对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自我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我运用的塑造策略较多,尤其喜欢用明显的塑造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用得最多,而且常常用心太切,恨铁不成钢,以至于用力过猛,这其实就是“心有猛虎”;而接受策略其实是换位思考,是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共情意识和移情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进而帮助他们,为下一步的的“塑造”打好基础,这个阶段也就是杜威所谓的“经受”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温暖、细心,正如“猛虎细嗅蔷薇”。

杜威认为教师教育的实施就是在“经受”(“接受”)和“做”(塑造)之间不断往复,直至解决问题,因此今后要特别重视“接受知识”的学习,改变观念,使自己心中有猛虎,又让猛虎细嗅蔷薇,无论是在班级管理或课堂教学中都要试试。

在本书结束作者对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我为自己能够通过教育这个途径与社会乃至世界的改变有关联而自豪。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