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内涵、实践与思考

来源:本网站 作者:wjh 发布时间:2013-03-1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号:A-A+
  

  [内容速览]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堂教学效率高低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尽管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学校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长期以来受传统评价方式及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和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盛行。

  ——郑州市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创新行动 田保华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堂教学效率高低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尽管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学校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长期以来受传统评价方式及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和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盛行。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甚至还有被扭曲变形的情况,典型的表现可概括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所谓“四个满堂”,是指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与满堂夸;所谓“四个虚假”,是指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与虚假渗透。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真正地在课堂上体现,缺少真正的积极、愉悦、兴奋、发现和成功的体验,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有鉴于此,我们必须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和育人的立场来审视课堂教学,依照“道德”的视角来审视、分析和矫正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现象与问题,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道课课堂”建设,把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道德课堂”的内涵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具体而言,它要求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也即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即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
“道德课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第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道德课堂”要求教育者秉承“合乎道、至于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享受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堂。第三,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道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以“道德课堂”为抓手,能提升全市课堂教学的品位与质量。
二、“道德课堂”,“研究与实践”同行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和教育行为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持续的反思、深入的总结和科学的矫正,在全市范围内,提出依照“道德课堂”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探索“道德课堂”的实践模式,优化课堂生态,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课堂文化。基于对推进“道德课堂”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必须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的深刻认识,我们提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必须注重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实现“道德课堂”的构想。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全员参与、“小课题研究”切入
学术研究可以为实践探索提供方向与支持。“道德课堂”是人性化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境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实施全员参与的“道德课堂”校本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要求各县区制定详细的“道德课堂”研究计划,采取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全方位地开展“道德课堂”研究,实现教师人人有课题,学科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行动的研究路线,不留空白学校,不留空白班级。研究层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市教科所、教研室牵头,同时邀请相关高等院校的科研专家引领“道德课堂”的研究。
“道德课堂”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对“道德课堂”的策略和规律的研究。此项研究是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对课堂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关系、教学检测与教学反思等进行整体研究,在行动中探寻“道德课堂”的实践策略和规律,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2.对“道德课堂”实施模式的研究。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道德课堂”实施的途径和策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道德课堂”模式和文化。在“道德课堂”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回顾、访谈与调查等,总结并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促进成果物化和推广。
3.对“道德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在教学结构诸要素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灵动的一组关系。“道德课堂”强调教学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使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道德课堂”研究的重要范畴。

  4.对“道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保障制度的研究。构建“道德课堂”离不开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在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扬弃中,研究和探寻符合“道德课堂”要求的评价标准和办法,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全面地诊断教学过程,调节矫正教学行为,实现“道德课堂”的目标。构建“道德课堂”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所以研究和建立“道德课堂”的保障机制,改进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促进“道德课堂”建设的顺利实施。  5.开展“道德课堂”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道德课堂”必须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构建有特色的课堂文化也必须提升到理论层面。目前,“道德课堂”除了最核心的范围与理念要素清晰外,还有诸多不清楚的领域,我们鼓励一线教师从事与“道德课堂”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二)“道德课堂”的实践推进
“道德课堂”从理念到实践有一个过程,遵循的原则是“小步子,快节奏”,循序渐进地实施。结合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我们在“道德课堂”的理念指导下,初步提出了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1.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我们认为这是最道德的课堂,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第二,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以“独学、对学、群学”三种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学习质量。
第三,“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需要教师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变“教本”为“学本”,把知识课堂打造成情感课堂;  学生的学习则由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由单纯地依赖教师发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总之,建构“道德课堂”,需要教师在每节课教学之前回答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2.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第一,要具备三种基本的教学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材料、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
第二,要把握住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第三,要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第四,要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可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第五,要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这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地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既是教师的基本功,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也是国家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这样做能够检验学科教师执教能力,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第六,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每一位教师都在课堂上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构建着一种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的问题,可以说,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围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的转变;提倡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生动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三、“道德课堂”的深化策略与实践思考
构建“道德课堂”的理念是引领郑州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针对一线教师与中小学学生迫切需要更具操作性的课堂行动策略的实际情况,教育局提出了使“道德课堂”理念走向深入的具体行动策略。
一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实现“少教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二是编制导学案。编制导学案的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其核心是变“教材”为“学材”。三是要求课堂教学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组建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等学习小组,实现独学、对学与群学;四是制定评课标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评价:看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看学习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没有学习;看学习成果和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道德课堂”的过程中,郑州市教育局的基本思路是“只给理念,不给模式”。我们不主张确立“道德课堂”的固定模式,只提供了课堂教学的“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提倡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情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课堂形态。比如,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郑州第一中学的“主体课堂”、第七十四中学的“理解课堂”、第五十二中学和师院附小的“生命课堂”、郑州第九中学的“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荥阳三中的“全参与课堂”、第107中学和中原区的“生本课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校在实践中对“道德课堂”的有效探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道德课堂”的实践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惑:
第一,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道德课堂”的理念,部分理念在落实中如何更具有操作性也需要进一步厘清。比如,我们提出编制导学案是构建“道德课堂”的有效策略,但导学案与传统教案不同,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编制导学案;再如,“道德课堂”主张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哪种情况下“先教后学”,哪种情况下“先学后教”,如何以教导学,把教转化为学,完成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先学后教”,先学学什么,后教教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重点思考并解决。
第二,“道德课堂”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走入师生心中。部分学校存在不理解“道德课堂”理念而硬贴标签的现象,把从事的工作皆称为“道德课堂”,因此要加强学习,让“道德课堂”真正被老师们所接受并落实在教学中。
第三,教学改革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更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探索有效的推进策略是今后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总之,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道德课堂”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我们将以两个关键词——“行动、坚持”来践行。何谓行动?行动是智慧,行动是改变,持续的行动会带来持续的改变,能够成就我们追求的事业;何谓坚持?坚持意味着突破,坚持意味着成长,坚持还意味着引领。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道德课堂”就是我们的精神追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