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来源:教科室转贴 作者:田保华 发布时间:2016-02-26 09:41:09 浏览次数: 字号:A-A+

让艺术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田保华

    【题记】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如今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我们目前全然不知的问题。70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浴血奋战14年,才使他们的儿孙们,今天的我们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作为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孩子们打赢这场争夺未来的只闻火药味不见硝烟的“战争”。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发展,是国家非常明确的教育方针。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小学教育实践领域,美育都是最薄弱、最被忽视的。“短板原理”告诉我们,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教育整体的实践效果。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美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混淆不清的地方。这是造成美育补短不佳、短板更短的关键问题。因此,我要表达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

    高尔基曾经说过,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个预言显然不是主张美学在未来取代伦理学。其意思非常明确:伦理要真正变成自由、有效的实践,就必须具有审美的气质。 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人的生活有力量的国度、伦理的国度、审美的国度之别。力量的国度,靠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运行;伦理的国度,靠社会规范的强制维持;而审美的世界,人们对于一切道德的服从均来源于自由人对于美的向往。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北师大教授檀传宝基于教育的立场,一再强调: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他是在主张:从现在开始,让审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为教育人的自觉,让审美标准成为所有教育实践的基本标准与常识。 美育事业是全部教育的使命!

二、美育,也是德育

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所体现的是整体作用。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这本身已经弱化了“教育”的作用。我们一直很重视德育,效果却难尽如人意。其实,美育和德育是分不开的,忽视美育,也就忽视了德育。与德育无关的美育只是形式美育,并非完整美育。

“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蔡元培先生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喻为人的生命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其中德育被喻为呼吸系统,美育被喻为神经系统,两者各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又共同贯穿和塑造了完整的人格。德育和美育都是关于人性的教育,相成相生,不可分割。德育是塑造人的美德美行;美育也是塑造人的美德美行,美育还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情趣、美的欣赏力、美的表现力、美的创造力等,其对人心和人性的塑造更为立体,方法更为形象、生动、丰富。认真做好美育,也就辅助了德育,有力支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美育的根本,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育德、育心、育魂。美的事物,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因其形象、生动、自由和丰富的特性,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容易让人动心,更容易激发起人们向往美好的高尚情感,更容易让蒙上灰尘的灵魂,接受最痛快的洗礼。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美育对于确立人心、铸造灵魂的作用。

三、艺术是生命质量与人生境界的展现

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金曾说:“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才是真正称得上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充分地释放情感,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以及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统一,他的个体人格便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我对艺术的理解是:艺术,不仅仅是技术与技巧的问题,她应该是生命质量与人生境界的展现。艺术教育一定要彰显它的人文内涵。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学技巧,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们提升人生境界和完善人格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甚至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我们这个时代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间失去平衡。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已经成了时代的要求与呼声。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让孩子们去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给孩子们的生活注入一种高尚的严肃性,注入一种人生的神圣感。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进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境界。

四、从艺术教育走向人生美育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重要且主要的构成部分。美育是以审美尤其是以对艺术的审美,来发挥全面育人作用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叫“艺术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艺术技能的特殊人群教育,这不是普通教育中“美育”的目的。普通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审美素质的人,包括艺术审美素质。一个人具有“审美素质”和具有“艺术素质”并非同一概念。美育,不仅仅是道德美育、艺术美育,还包括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科学美育等,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够系统实现“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质”,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我们必须倡导“为人生”的美育。通过改良人的精神和心灵进而来实现改良人生的目的。美育是以美来化育人生,其立足在“美”,路径在“育”,目标在“人生”。因此,美育必须回归人生本位,以审美的精神去建构人生、发展人生,实现“以美成人”的目标;美如果不能影响到人心,作用于人生的改良,便毫无美育的价值。在我们这个时代,构建人生美育,可以改变人们把美育只当作“奢侈品”而非“必需品”的误解,也是美育重塑责任、再建庄重的必由路径。

一是要启动中小学艺术教育评价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规范发展、健康发展。

二是要建立郑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其一,以各艺术特色学校为基础,建设一批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二,建立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校评估制度,促进规范健康发展。其三,规划建设郑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打造郑州市艺术教育的“航母”。

三是要整体建构学校美育实施体系。首先是设置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的美育综合课,此为核心课程;其次是开设好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艺术教育课程;第三是发掘各学科潜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开展审美化教学,形成教学美育渗透;第四是班团活动审美化,站在美学的层面上进行活动设计,增强活动美育的效果;第五是校园文化建设审美化,以无声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校五个方位的美育建构,使学生时时处处置身于美的陶冶育化之中,符合美育特点,契合美育规律,益于凸显美育成效。

其实,美育很“平常”。它无处不在。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涉及学校建设、课程、教学、评价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学校美育还与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合并构成潜移默化的大美育圈。

育很“科学”。它不仅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育心理学家刘兆吉先生就用实证研究的结果验证了美育对学生的审美、道德、智力等素质全面发展的效力。

美育很“系统”。横向的美育课程包括专门的系统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能力的“美育综合课程”、在中小学以音乐、美术或综合艺术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美育课程”、以科学和社会等各门学科为主要载体的“学科审美课程”、以校园各种活动为载体的“美育活动课程”和以学校文化、校风校纪、校园美化为载体的“美育潜在课程”。

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已是现代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让我们一起,以全天下所有的美好,唤醒拥有美之初心的孩子们!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