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的一封信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您的精心呵护与引导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在河南省教育厅的倡导下,我校于本月开展了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拥抱阳光,润心前行”,目的是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校共育。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在这里与您交流育人的观念,普及心理健康与教育的科学知识。
愿我们齐心协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加油助力!
您为了孩子已经付出了很多。从呱呱坠地一个几乎完全无助的小宝贝儿开始,您就对其身心健康承担起全部责任,并多年一以贯之决心将其培养成一个事有所成、善于合作、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人,还有什么比这项工作更加困难和费力的吗?我们深知十几年来您的不易!
您的更大的困难很可能是在孩子上了中学以后,此时您发现孩子不怎么听话了,原来的乖宝宝不见了。及至到了高中阶段,您与孩子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一点儿小事动不动就会吵起来,有时您想好言相劝,还没开口就被拒之门外……
您是否为此困惑:孩子这是怎么了?
孩子怎么了?要帮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孩子。
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中生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急剧的变化。他们的身体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越来越强壮结实,身高慢慢接近成人。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感觉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被成人看见、承认与接纳。但在现实中他们却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感到挫败与困惑。而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及社会经验上又表现出幼稚性。
这种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使得他们常常产生心理冲突。比如,既反抗又依赖——一方面成人感使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但另一方面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有所变化,希望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既闭锁又开放——他们渐渐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内心世界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同时又时时感到孤独和寂寞,很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自己。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在孩子进入高中后,您可能会发现孩子好像突然之间出现好多新问题,人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太好沟通交流了。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还要面对自己三个大的发展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自我的觉醒。人的第一个反抗期在2~3岁之间,此时的反抗是要求身体行动上的自主,什么事喜欢自己干,是身体的独立。第二个反抗期出现在青少年阶段,此时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思想上独立,希望能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同时个性上还会出现主观偏执:一方面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又时时感到别人刻薄、挑剔自己。
此时,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都面临着挑战,如果仍然采用小学阶段权威管理方式的话,不仅起不了教育作用往往还适得其反。
第二个任务是建立同伴关系。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希望和父母不一样,想从家庭中走出去,这就需要一个原生家庭成员之外的群体接纳他们。所以建立同伴关系、不断地获得同伴的认同、接纳,以此产生归属感,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如果缺少了同伴的支持,失去了重要的同伴关系,他们内心会很受伤,生活会受到影响,成绩也可能会因此一落千丈。
第三个任务是学会处理外在期待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考个好大学;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品学兼优,这些外在期待如果现实自我不论怎么努力都满足不了,心理落差出现,处理不好的话,极易引发心理问题。所以对青少年来说学会处理外在期待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冲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还有,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一系列变化。
与父母在情感上不如以前亲密了;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反对父母的干涉和控制;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对于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质疑;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进入心目中;另一方面,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
从这些表现来看,他们似乎是在疏远父母了。对于父母来说,那个曾经崇拜自己、依赖自己的孩子翅膀硬了,开始“嫌弃”自己了,“看不上”自己了,此时失望、痛心、恼怒一齐涌上心头的话,亲子关系必将变得危机四伏。
这样想的父母是不知道,这是孩子在探索构建自己的小世界,是在为将来走上更大的社会舞台做准备,这是真真的成长呀!
而家长却因为不懂,消极反应,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后,您是不是觉得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一个困难重重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对孩子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情涌起?孩子每天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又要面对自身成长的各种难题,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走向成人世界做好准备。孩子太不容易了!
此时,孩子内心是一片汪洋,波涛汹涌,外表却还要伪装得波澜不惊。青春期的孩子承担的可真是不少!
您是不是已经开始思考了:作为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呢?您原来的那些包含“必须”、“应该”的生硬的规条是不是也已经软化成皮尺了?
当您的慈悲之心升起时,便开始有了同理心。您能包容孩子、接纳孩子了,愿意让孩子试错,相信孩子经历过这些之后一定会好起来的,需要慢慢来。您愿意倾听孩子,好的听,不好的也听,把家当作孩子的港湾还给孩子,让孩子彻底地放松。把自己当作孩子温暖的靠枕,累了就靠一靠,冷了就抱一抱。 如此这般,您必定会看到一个自信笃定、神采奕奕的孩子。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您也可以给到支持。
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有五大需求,当归属、胜任和自主三种需求当中的任何一种得到满足,都有助于提高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内在动力。有了内在动力,人就会主动学习、工作,且充满了学习、工作的乐趣。
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亲子之间联结,归属需求就被满足,孩子就会更有动力学习;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还可以,胜任需求就被满足,孩子会更有动力学习;如果孩子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自主需求被满足,那么孩子也会更有动力学习。
所以,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尽可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保持亲密而真诚的情感联结,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验到胜任感,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周末与节假日孩子在家时,让孩子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活动,享受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充分投入的自由和快乐。
假若您能做到这些,慢慢的,孩子的学习就有了内驱力。一个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必定是热爱学习、自主学习而又能快乐学习的。这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对待考试,智慧的您一定要“穿透”分数的“迷雾”。
考试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习情况如何,孩子们大都非常重视。尤其对高中生来说,常把考试成绩和将要升入什么大学联系起来,很有压力。
作为家长,要会给孩子减压,让孩子保持轻松的学习状态。
有的家长狂热追求孩子好成绩,他们有两个推理: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成绩差→考个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没前途。给孩子压力很大。
考试成绩不是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虽然学习能力是认知能力中格外重要的一种,但它只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毅力、情绪控制力、求知欲等在内的非认知能力才真正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学历的高度、职业的高度和人生的高度。
无论今天孩子学习成绩多么出众,如果不擅长沟通与合作,没有创造力,缺乏毅力,不会管理情绪,缺乏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未来的竞争中,依旧会处于下风。
有了这些认识以后,想必您就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了。
首先,理智对待分数。平时的考试是查缺补漏的,通过考试可以发现哪些知识已经掌握,而哪些知识没有学会,发现不足,接下来好针对性地学习。成绩反映的是某阶段孩子的学习状态,可以帮助您发现孩子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您在以下几方面多关注孩子。关注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是永葆学习活力的源泉。关注成长,如果孩子因为片面追求高分,没有周末,没有朋友,没有业余爱好,没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分数的价值也就打了折扣。关注持续学习的能力,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巨匠,例如达尔文、爱迪生等,在童年时代,甚至到中学时代学习成绩都不出众。但他们后来都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之所以能大器晚成,是源于他们对学习、探索知识的热爱,是多年的一贯持续学习的结果。
最后,我想与您分享下面这首诗。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在这首诗中,蜗牛的缓慢,变成一个契机,让家长因此邂逅了鸟语花香、微风虫鸣与满天星辰,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美好。
所以,亲爱的家长,您一定要慢慢来,就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样,陪伴孩子体悟人生,看岁月静好,陪着孩子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决定着孩子能否身心健康地成年,能否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呵护与引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