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郑州24中党总支学习模范人物系列三:
最美基层干部: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夸他的歌,唱了50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
快半个世纪了,吴金印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
“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
8月30日,河南某大学学生蔡玉辉给素不相识的吴金印打电话:“吴书记,我在暑假期间给镇里一家企业打工,现在要开学了,厂里不能及时结算工资,能帮帮我吗?”吴金印撂下电话就同企业沟通。第二天,吴金印又打电话给该学生,得知问题已经解决了,才放下心来。
唐庄镇老镇长韩立平说,这样的事情对吴书记来说是家常便饭:听说盆窑村李江龙家的屋顶漏雨,吴金印拿出自己的工资塞给该村支书李庆一,让他转送给李江龙买点材料修房子;在大池山,吴金印住在宋大娘家,修房、砍柴、挑水,拉大娘去医院看病,老人去世后又亲自给宋大娘料理了后事。
他在砂掌村蹲点时,了解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给老人端水送饭、挑水扫地、买药洗衣服。老人逢人就说:“就是有个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像金印这样对待我啊!”
吴金印说:“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
“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狮豹头乡李岩沟村民五牛见到记者,拽着就往家拉。走进他家的老房子,他指着门后说:“40年前吴书记就住在这里,现在我盖了新房不拆老屋,就是留住吴书记的影子,他在我家住了两年多,和我家结下了深厚感情。”
40多年前,距五牛家最近的青年洞是造地时最大的工程。青年洞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区,洞前数百平方米平台上,游人如织,洞旁一溪清泉流淌。当年,吴金印给李岩沟村留下的不仅是这一渠清水,还有几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10多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
羊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胜说:“吴书记在我们乡工作15年,在老乡家住了8年,在工地茅草庵住了7年,这样的干部百姓服!”
乡亲们吃上了白馍,乐得合不拢嘴,对吴金印既感激又爱戴。有一次,吴金印到五保户杨务新家吃派饭,老两口偷偷地把老母鸡杀了。当香喷喷的鸡肉端上桌时,吴金印说啥也不吃。他说:“你们俩年纪大,吃了补身子。我年轻力壮,不能当客待。”说完,硬是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饭吃,老两口死活没扯回他。
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深入访贫问苦,成了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吴金印调离狮豹头公社时,为不惊动乡亲们,他早早起床,带着简单的行李,推着自行车,悄悄地下山了。走到小店河村头时,被青年突击队长闫玉礼最先发现了。结果,正在附近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放下手中的衣裳跑过来了;正在路边田里锄地的小青年,丢下锄头跑过来了;村头的老大娘老大爷,也拄着拐杖赶过来了……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厂区,以及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从眼前经过。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其实,1987年11月吴金印任唐庄乡党委书记时,这个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乡村,还是有名的“穷窝子”。
吴金印说:“集体有,跟着走;集体空,没人听。”心系群众,造福群众,就得挖掉穷根子。他“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投”,用人性化的招商理念,让唐庄产业聚集区成为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他带领干部群众,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在杂草丛生的山沟安营扎寨,使多年河滩变成了良田。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在唐庄镇政府采访时,后沟村村民李红云表演了她创作的快板:“桃花围着俺村转,引来宾客当景观,百姓越过越幸福,幸福生活有根源,党委书记吴金印,亲力亲为带头干,榜样力量做表率,不怕辛苦多流汗,男女老少抱成团,小康离咱已不远。”
(记者 龚金星 任胜利)
让乱石沟变成米粮川的“造地书记”
初秋时节,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满眼的玉米长势喜人,再沿着河道向远处望去,石块水泥砌就的堤坝护卫着一片绿油油的庄稼。这里的几千亩地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只需农业种植合作社的20几个人就可以管理。而几年前,十里沟还是一条乱石滚滚、杂草丛生的荒山沟。
当地群众说,乱石沟变成米粮川,多亏了“造地书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唐庄镇地处太行山与豫北平原接合部,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各占三分之一。镇域面积85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4.1万人。
1987年11月,45岁的吴金印调到唐庄任党委书记,不久下村调研。拥有丰富造地经验的他一眼就看上了西北两条各长十多公里的荒沟——后山沟和十里沟。他带领班子成员冒着酷暑,步行几十公里,仔细察看荒沟地形,制定出了治理方案。
“苦干两个冬天,决心造出2000亩良田!”党委会上,吴金印的话掷地有声。在他看来,“土地是无价之宝。有了地,才能长出粮食;有了地,才能长出油料、蔬菜;有了地,才能长出来各种作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狮豹头公社党政一把手时,吴金印就曾背上干粮,一天翻越几座山,跑遍2000多道沟沟岭岭,带领群众拦河筑坝、修渠打洞、闸沟造田,苦战8年造地2400亩,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让荒山沟长满了庄稼,也让乡亲们吃上了白馍,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造地书记”。
为纪念他,当地群众给他立了一块石碑,他闻讯前往,把石碑推倒拉回家埋在地下。村民又以山为碑,勒石铭记:“现在生活好,老吴忘不了”、“太行公仆”。羊湾村支书郭文焕说:“我们把心里话刻在山上,风刮不走,雨淋不坏,这次我看你老吴咋拉走?”
酷爱造地的吴金印把热情延续到了唐庄。1992年10月,他率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在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工地上搭起了一座座帐篷,支起了一口口大锅,全镇所有站所都临时搬到工地上办公,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和3000多台大小车辆往来穿梭。
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就造出良田1000多亩。第二年冬天,又用两个多月在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这2000多亩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大量黄土堆积如山。根据南水北调工程设计,有7.4公里经过唐庄镇,需要占用耕地1420亩,开挖土石约740万立方米,堆放挖出来的土,还要占用很多耕地。
看到这些珍贵的黄土,吴金印内心深处的土地情结又一次被触动。让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政府头疼的土石堆放问题,在吴金印眼里又成了造地良机。
当时,为不让农民的耕地减少,吴金印首先想到了十里沟。十里沟是一条废弃多年的泄洪通道,从辉县和卫辉交界的山顶上一路下来,流入共产主义渠,最后汇入卫河,长14公里。
吴金印带着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技术人员,从十里沟下游一直走到上游的县界,勘察了整条河沟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提出“向荒沟要地”。镇党委研究后决定,在荒废的十里沟造地,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剥离出的耕作层表土闸沟造田。
说干就干。2009年3月开工,一年多时间,十里沟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荒废河沟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耕地增加1810亩,全部分给从山上搬迁下来的1700多名村民,人均1亩多。除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占用的1400多亩外,净增加耕地400多亩。
如今,金门沟造地计划也正紧锣密鼓地实施着。该项目途经5个行政村,建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多亩。
今年9月2日,金门沟里,施工车辆来来往往,工人在认真垒砌石岸。沿着沟底的水泥路一路前行,抬头看两岸石头水泥垒砌的护岸整齐美观,厚重坚固。
由于大型工程机械的加入,不少当年辛苦的人工劳动已经省去。“那时没有这些大型钩机、铲车、后八轮的货车,石头都是一锤一钎地凿,我和干部群众一起干,一口气抡上千锤啊!”吴金印感慨道。
不过,“现在也有大型机械用不上的时候,西山开挖隧道时,周末我们都要参加义务劳动。”四和社区原虎掌沟村村委会主任暴祥民说,“我们天刚亮就到山上,吴金印书记已经在那里了。他都70岁了,还要抬石头,我们不让他干,他就自己肩扛手提地干些小活儿,我们夜里七八点下山吃饭,他到夜里11点才下山。”
据介绍,唐庄镇以前每年投资几十万元造地,后来增加到几百万元,现在每年投资3000多万元。
花那么多钱造地,值不值?“我认为花钱造地值得很。造出来的地,祖祖辈辈都能享用,只赚不赔。”吴金印说,“以前造地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群众生活,后来是为了生态建设,现在造地成了进钱的一个大门路了。”
近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镇群众新增耕地1.5万多亩,除该镇自身发展工业、交通、水利事业占用8600亩外,还有6000多亩。“这些耕地如果全部作为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每亩按照新乡市竞拍均价每亩4万元计算,实现净收入可以超过2.4亿元。”吴金印笑着算了一笔账。
唐庄镇大力造地,不仅有充足的后备补充耕地资源,也为镇里发展工业、建设城镇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支撑,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条件。
“我们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两个:百威英博和北新建材。”吴金印自豪地介绍,百威啤酒一期投资5亿元,现在已经投产,项目全部建成总投资高达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年销售收入40亿元,税收可达7个多亿。
吴金印的目标是,再过三五年,唐庄镇工业产值过百亿元,税收达到6亿元,农民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5万元。
“唐庄镇的农民绝大部分要变成工人,离土不离镇,进厂不进城。我们现在1.7万劳动力,1.4万分布在二产、三产业。”吴金印说,“有土地的坚实支撑,我们完全有信心,三五年后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潘志贤)
大地之梦——记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仰望巍巍太行,绝壁上“太行公仆”四个大字,镌刻多少群众对他的感恩和爱戴;踏着脚下山区群众用双手造出来的黄土地,厚重和力量在其中翻腾;望一眼那万亩良田,当年万人大军一钎一锤凿山造田的场面恍若重现。山河变换,时光穿梭,而他依然朴实,还是那一身浅军绿色布帽、黑布鞋的打扮,只是当年的年轻人,现已是后背微驼,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叫吴金印,今年71岁,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一个把一辈子都献给土地,为了农民的基层好干部。
土地上的渴望
1966年,24岁的吴金印在中央团校学习后,主动要求到卫辉市狮豹头乡工作。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出了名的穷山沟。
“石多地少,没粮食吃,凑合能吃点菜,用榆树叶、槐树叶和成菜团,那时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碰上干旱年,四处找水渴;山里没有路,一到雨季,顺着河沟蹚着石头走,要是夏天连下暴雨,连山都出不去。”50岁的狮豹头乡李沿沟村村民李加智回忆说。
吴金印一到村里,就吃住在农户家。乡亲们心疼他年纪小,把过年才舍得拿出来的白面给他吃,自个碗里只有糠菜团子。这样的情景,一次次刺痛着吴金印的心。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他横下一条心,带着群众向石头要粮食,向大山要活路,向土地要希望。
土地上的奋斗
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吴金印带着干部群众翻山沟看地形,决心带着大伙儿造地种粮,让群众吃上饭。大灶支起来,玉米秆糊泥巴搭的草棚建起来,一场闸沟造地大会战在太行山下拉开大幕。年轻的吴金印带领乡亲们抡起大锤,一锤一锤地把石头挖出来,再把石头缝里的黄土运到河滩上造地。
春去夏来,秋去冬又来,一晃十年,汗水、泪水浸透着这方土地。他带领群众用双手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蓄水池和小水库,修建20公里长的山区公路,架起8座公路大桥,新造良田2400亩,植树20多万株。
1987年11月,45岁的吴金印调到太行山东麓的唐庄镇任党委书记。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陡峭光秃的荒山。
面对唐庄缺地困境,他带领干部群众又一次打响造地战斗。机器用不上,就背扛肩挑。先后在后沟和十里沟造地2000多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土地上的希望
根据唐庄的地势,吴金印征求群众意见,带领大家“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
吴金印动员镇东部代庄等村群众大胆种菜、北部石屏村群众尝试种果。“挖穷根,靠自己双手奋斗发家,用汗水挣来的钱花着最硬气。”吴金印说。目前,石屏村全村2000亩地全种桃树,人均年收入一万多元。
唐庄东北部搞农业种植的同时,西部陡峭山区也开始了治山运动。在青石板上种树,谈何容易?他却带领干部群众拼上一股劲,吃住在山上,在险峻的山坡上用石头砌成半圆状鱼鳞坑,坑里填土种树,保土保水。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治山,造地4000多亩,修建鱼鳞坑600多万个,种上松柏、山楂等林木,昔日的“老狼窝”变身“生态园”。
南水北调工程4年前在唐庄施工,挖出大量黄土。惜土如金的吴金印,和镇党委商量,用这些土在14公里长的十里沟再次造地,连续奋战修筑42条混凝土拦水坝,多年的荒沟变成1810亩良田。
改革开放后,唐庄着手发展乡镇企业,兴建100多家石砟厂,发展“石头经济”。可是,石砟厂粉尘漫天,环境污染严重。
吴金印和班子成员商量,做石砟厂工作,痛下决心治污,炸掉年产20万吨的水泥窑,新上纺织、彩印等10多家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近年来,唐庄建立产业集聚区,引进“世界500强”百威英博啤酒、北新建材等大型企业入驻。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已达30多家,2012年年底,园区工业总产值达33.8亿元,镇财政收入从20年前的37万元增加至现在的1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400元增加到现在的9000多元。
土地上的梦想
走进唐庄镇四和社区,集中连片的村民居住区令人神往。村民从山沟沟里搬出来,住进红砖白墙的两层半小洋楼,院内果菜绿意葱葱。新社区可住2000多户村民,每户住宅面积200平方米,水、电、路、气、绿化等设施同步建成,社区附近幼儿园、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大院等公共设施齐全,村民们过起了“做梦都没想到”的好日子。
“争取再大干三五年,把唐庄的荒沟全造成地,全镇年工业总产值将超过百亿,给国家纳税翻两番,人均纯收入翻番。”谈到未来的唐庄,老书记的声音洪亮有力。
“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城乡一体化,农村和城市一样,建立田园式的城市。”吴金印对记者说出了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心扎根农村的坚定信念和无悔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