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 2015.9.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一、中国卓绝抗战的历史意义和巨大影响
1、中国抗战长期打击并牵制日本侵略军队,使其不能轻易冒险地北攻或南进,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盟国的军事压力,延缓了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约70%的兵力、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二战结束时,中国战场歼灭日军约150万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人,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制造一次性伤亡800人以上的惨案至少173起。如果不是中国军队把日本军队拖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则有可能向东南亚、印度、中东转移,与德国军队形成合流,那世界将更没有办法处理,国共两党开辟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相互起到了战略平衡的作用。其他战胜国家认为:中国无疑是亚洲乃至世界关系的一个重心,看不到中国战场的辉煌战果与惨痛代价,就无法正确估量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部价值。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2、中国抗战的胜利彻底洗刷了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发生了深刻影响。
矛盾说:“在炮火的洗礼中,中国民族就更生了。让不断地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专制政治下所造成的缺点,也让不断地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百年所受帝国主义的侮辱。”中国既是个大国,同时又是个弱国,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一直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侵略和蹂躏。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以3500万以上的军民伤亡和6000亿美元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巨大民族牺牲,终于打败穷凶极恶、野蛮成性的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迫使日本归还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它既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极大地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重任。中国抗战的胜利,加快了实现这一梦想的步伐。抗战胜利4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新中国艰苦探索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将终结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
3、形成了抗战文化,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抗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两军对垒、枪与炮的较量,更有着文化的力量。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在抗日的大旗下汇集,为着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的斗争。这种全民族抗战的意识,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成为了抗战文化的主流,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引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此前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伟大斗争中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中国人民为民族前途和命运抗争的意识,极大地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国家富强的追求,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习总书记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4、中国抗战的持久性和艰苦性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妄想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图谋。欧洲战争爆发后,德、意、日三国为进一步扩大在欧、亚的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先在东京举行谈判,随后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既对战时三国军事扩张行动作了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明确规定,也对战后如何瓜分欧亚“建立新秩序”,确认了各自分别称霸世界的领导权。但是,在欧洲由于苏联对德国侵略的顽强抵抗、艰苦反攻和英美第二战场的开辟,希特勒的“德国梦”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梦”破灭了。在亚洲,由于中国持久又艰苦的抗战,使日军难以分兵,不仅破灭了日本的北攻战略,也使其南进战略乏力展开。并且,中国还两度派远征军参与缅甸作战,直接援助英军打击日本侵略者,使其在南亚无立足之地。日本侵略军这头“野牛”最后被活活烧死在中国战场的熊熊烈火之中,其“大东亚梦”灰飞烟灭。德、意、日法西斯妄图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黄粱梦之破灭,中国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5、中国抗战的胜利为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了榜样。近代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如毛泽东所说: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的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正因为如此,美英等国在中国抗战期间(1942年10月10日)就宣布废除历史上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治外法权和在华的特权,重新与中国签订新条约,使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宣告崩溃。。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军力、经济力的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和范例。这就促使了同中国具有一样命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觉醒。二次大战的发生,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争夺殖民地。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既为深受这三国压迫的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重要前提,也有力地唤醒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意识。二次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起了重要的榜样作用。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隆重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既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极其郑重地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圣果的坚强决心。同时教育人民勿忘国耻,牢记刻骨铭心的惨痛教训,去持续接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于1937年的中国全面抗战,中国是东方主战场。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欧洲中心论”者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结束70年后,国际史学界重新认识中国抗战的意义,重新界定二战的起点。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他的著作《1937-1947:世界大战》指出:1937年7月,当日本开始试图全面征服中国时,亚洲战事正式启幕,事实上,二战开始的时间甚至可以提前至1931年,即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中国学者认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就是世界反法西斯的起点;到了1937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形成了二战的东方主战场;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战争,战争扩大,欧洲战场形成;1941年6月,苏德战场形成;1941年12月,太平洋战场形成,战争真正变成世界性的。
2、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1939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事实正是这样。中国的抗战不仅仅是为了保卫一个民族的生存、谋求一个民族的解放而进行的战争,而且是为了维护东方安宁和世界和平而进行的战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尖锐起来。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挑起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日本于1931年9月首先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接着,意大利于1935年发动对亚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又对西班牙采取侵略行动。1937年7月,日本对中国开始大规模入侵。然而,这些侵略行为并不是日、德、意三国的最终目标,而只是它们争夺世界霸权的必要准备。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的一次报告中作了透辟阐述。他说:“中国、亚比西尼亚、西班牙、奥地利、捷克等国,都是半独立国家或小国,日德意诸国就拣了这些肥肉先行吞蚀。”其目的是“企图使自己先行壮大起来,同时即是使各大国削弱起来,再与各大国作战”。由此可见,中国的抗战首先起着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壮大起来”的作用。
可是,当时西方一些国家为了保住一己私利,在没有遭到法西斯国家直接进攻之前,不但拒绝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正义事业,而且纵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毛泽东同志对于英、法、美等国的这种利己主义政策进行过多次揭露和批判,并反复阐述中国抗战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不可分割的思想。1936年下半年,他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过一次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的谈话。他一方面肯定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所表现出的深切同情和慷慨援助,另一方面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也有一些目光短浅的美国政治家以为中国的灭亡与他们无关。我们共产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东方利益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紧密连结在一起。”此后,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强调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批判西方国家的孤立主义观点。他说,“在英、美诸民主国尚存在有孤立观点,不知道中国如果战败,英、美等国将不能安枕,这种错误观点十分不合时宜”。接着,他准确地预言,目前“中国在困难之中进行战争,但世界各大国间的战争火焰已日益迫近,任何国家欲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中国在上个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作出的巨大的、悲剧性的抗争,不仅是为了一国的尊严和生存,也是为东方和西方所有同盟国胜利,为抵抗历史上最黑暗的力量所作出的。
3、中国抗战,不但在于求本民族解放,而且在于帮助世界人民。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
回顾抗日战争的历程,中国军民在东方战场各个时期的进退攻守、成败得失,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战局的进程。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在领导中国抗战的全部活动中,始终把中国战场视为世界战场的一部分,同时又总是从世界战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中国战场的行动,以利于同世界人民一起早日战胜法西斯侵略势力。
日本进攻中国,按照其“国策基准”的规定,只不过是尔后北犯苏联、南取南洋的一个准备步骤。日本曾梦想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战争的发展大大出乎其所料。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取得的一些重大胜利,打乱了日本在远东进行侵略扩张的整个部署。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分析当时远东战局的前景时指出:“日本打了中国之后,如果中国的抗战还没有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他深感中国战场在制止日寇扩大侵略方面责任重大。
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抗战时,总是把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相协调、相配合。早在1935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就说:“日本帝国主义不但要灭亡中国,并且还想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和灭亡蒙古人民共和国。我们的胜利告诉他们:‘假如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你们的话,我们是要打它的侧翼和后路的。’”1944年12月,他又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一文中写道:“整个反法西斯战争有很大的胜利,打倒希特勒明年就可以实现。我们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打倒日本侵略者。”
三、中国共产党人是重塑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中华民族并不缺精神,也不缺有精神的人。遥想当年,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令敌闻风而退,陈汤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何等豪迈!
战争是民族精神的磨石,民族精神是战争的利器。在抗日战争的磨砺中,中华民族精神升华到了全新的高度。也许是文化差异的缘故,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看重精神因素对战争的作用。1937年8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在东京发表演说称,日本“唯一目的是使中国屈膝,消失其战斗意志。”1939年,毛泽东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两次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其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说:“敌人可侵占我城市,可屈服我政府,但决不能屈服一国的文化,更不能屈服一个民族的意志。”中日之间的战争,也是两个民族精神的较量。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把民族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日本把武士道精神异化到了极端。抗日战争,日本之败,不是败在精神,而是败在精神的法西斯化,所以,至今仍不承认败给中国人;中国之胜,不是胜在武器装备,也不是胜在地广人多,而是胜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大迸发。
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总是在民族危难时被唤醒并迸发出来。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使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国之所以能够绝地反击,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政治力量的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正确主张,展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燃起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战宣言,接着连发三份宣言和决议。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把整个国家全面转入战时轨道,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实行《国家总动员法》,对国民实行半强制性管制,同时在中国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坚决抗战、全面抗战,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创造了一整套激励民族精神的有效办法,在动员全民族反抗侵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武汉沦陷后,国内“速胜论”“亡国论”盛行,欧洲战场多国相继沦陷,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战争形势,提出了持久战的总方针,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到底,在全国推动形成了抗日斗争的热潮。“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成为民众积极投身抗战的真实写照。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坚持抗战到底。在大江南北的抗日战场上,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因为有以死报国的绝对信仰,坚信牺牲自己就能换取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所以勇往直前、慷慨赴死。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模范行动,激发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抗暴御侮、血战保国的精神传统。毛泽东对抗大学员说:“我们抗大的人,不能有一个人是不抗战到底的!”“一定要全体一致,抗战到底!”与此同时,疯狂至极的日本军国主义也在动员,东条英机给日军制定《战阵训》,要求“百事不惧,沉着大胆,处理难局,坚忍不拔,以克苦难,突破一切障碍”。
敌后抗日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取得了辉煌战果。《新华日报》这样评论敌后战场:“在困难万分的物质条件下,完全得不到一点接济,却能够发挥创造的天才,运用陈旧落后的武器,产生这样新奇的战术:‘麻雀战’‘地道战’‘吸弹巢战术’‘礌石滚木战术’……”抗日期间的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或沥血孤营,或横刀敌阵,或战死疆场,或宁死不屈。左权、彭雪枫、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将领为国捐躯,出现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忠烈群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和最顽强彻底的拼搏精神,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激起了中国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豪情,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立起了新的民族精神坐标。
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倡导建立并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把中国人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发挥到极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然而,一个民族潜藏的民族精神和内在生机,在事关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总会由代表民族希望和未来的先进群体以博大胸怀、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激发出来。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战存在着两种政策和两个前途,即我们的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政策和国民党单纯政府抗战的政策,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前途和大分裂、大叛变的前途。我们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最基本的方针是持久战。在中华民族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国共两党化敌为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毛泽东说:“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军队与老百姓,军事斗争与非军事斗争,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互配合;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抗战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军陷入困境,走上覆亡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联合其他反对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反对侵略,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捍卫正义的精神追求。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时就提出:“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五国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在中国独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时期,中国竭力向世界宣传“和平不可分割”,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从德国闪击波兰、击溃英法联军,到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中国一再呼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形成,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政治是战争制胜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以坚强的政治领导引领方向,实现政胜于敌。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性质、战争规模、战争进程以及战略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赢得这场战争,根本方法在于实现全民族抗战,深厚伟力在于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抗击侵略者上来。对于当时连年内战、一盘散沙的中国来说,尤其需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她能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把握和顺应时代大势,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宽阔的政治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担当,坚持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和抗日战争政治本质出发,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之路,实现了政胜于敌。
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唤醒中华民族。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最早提出抗战主张,最早公开对日宣战,最早制定抗日救国纲领,最早派出武装力量走上抗日前线。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强烈警示下,中华民族的抗战救亡意识被空前激发起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与民族自信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倡导与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抗战方向。实现全民族抗战,核心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发挥了决定性的政治领导作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1936年12月,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科学分析和处理国共阶级矛盾与中日民族矛盾的关系,完成了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抗战政治路线大转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尚未取得全国政权的政党,将自己的抗战主张成功转变为全国抗战的政治总路线,确立了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权。
在错综复杂斗争中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抗战路线之间的联盟,其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这些矛盾与斗争关系抗日战争的前途命运。对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整套政治斗争的方针、原则与策略,包括“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坚持独立自主”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原则,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先后挫败国民党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保证了抗日战争沿着抗战、团结与进步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地位。
战略是战争制胜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战争战略指导驾驭全局,实现略胜于敌。
战争战略指导是引领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总方略。战争既是交战双方物质力量的较量,也是双方战略指导的一决高下。正确而高超的战略指导往往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可以扭转力量劣势带来的战略被动。抗日战争是大而弱、落后的农业中国与小而强、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决死战争。赢得这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以略制胜更加关键。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战略指导能力,实现了略胜于敌。
制定持久胜敌抗战方略,驾驭战争全局。全面抗战爆发后,针对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以及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挨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因敌制略,形成了自己的战争战略指导。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正式制定了持久胜敌的抗战方略。全面抗战进行10个月后,又提出了以《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一整套战略指导理论,预见了抗日战争进程与胜利结局。持久胜敌的抗战方略是中国共产党以弱胜强的正确战略,后来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及最终胜利都证明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持久胜敌蓄势蓄力。持久胜敌,贵在持久,关键在积小胜为大胜。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出发,果断实行军事战略转变,明确提出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并根据作战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最终将其确立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通过机动灵活的敌后游击战,不断消耗敌人,把广阔敌后战场上的一个个小胜积累起来,为实现持久胜敌蓄势蓄力。
开辟敌后战场,将敌拖进持久战的泥淖。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游击战争得以长期坚持的战略基地。中国共产党利用抗战初期日军长驱直入、后方空虚的弱点,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大胆深入敌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开辟了19个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扩大,使侵华日军面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前后牵制与内外夹击,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终被拖入持久战而不能自拔。
力量是战争制胜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展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实现力胜于敌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战争力量不单单是由军力组成的,而是由经济力、军事力、社会组织力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资源汇聚而成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总体较量,遵循力量制胜的基本规律,关键在于找到激发和凝聚亿万民众抗战伟力的战争样式和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战争这一制胜法宝运用于抗日战争实践,创造性地广泛开展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充分发挥其整体制敌、综合制胜的力量优势,以强大的人民战争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了力胜于敌。
革新军制,推动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在敌后实行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其力量支撑在于人民武装。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要求把敌后军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1941年11月,中革军委明确指出,抗日武装力量由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组成,要求实行主力军与地方军、地方军与民兵、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三结合”,充分体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人民武装力量形成了由民兵到地方军、再到主力军的阶梯式格局,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抗日战争力胜于敌的基石。
制定“十大政策”,以多样化手段综合制敌。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入手,企图彻底消灭敌后抗战力量。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在总结各根据地对日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强调以军事斗争为中心,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制敌。这是人民战争综合制胜思想在抗战实践中的生动运用,有力推动了人民游击战争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
创新游击战法,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战相持阶段,由于侵华日军长期的大规模残酷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困难。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群众,率领敌后军民创新游击战法,使用“敌进我进”“翻边战术”等战法,把内外线作战结合起来,使日军经常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状态。同时,还因地制宜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战法。通过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动员组织千千万万民众,敌后抗战军民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道义是战争制胜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正义旗帜,实现义胜于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道义作为一种道德力量与伦理力量,影响各方对待战争的态度,增强或削弱各方民众的参战意志与决心,对于战争各方力量消长产生隐性的渐进的重大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使得道义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宝贵战略资源。中国共产党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先进的思想理念,紧紧把握时代大势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势,牢牢占据了抗日战争道义制高点,赢得了广泛尊重、支持与援助,实现了义胜于敌。
高举正义大旗,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抗日战争具有谋求民族解放的正义性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性。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大量有关抗日的宣言、通电与决议,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充分表达抗战正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念和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决不妥协的意志。中国共产党还采取各种举措,向国际社会宣传红色延安及其抗战主张,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援助。
自觉践行道义,树立英勇抗战群体形象。道义制胜不仅源于道德力量,更依赖于行动感召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巨大牺牲,英勇抗击了2/3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抗战脊梁”,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再造者。
倡导民主进步,为道义制胜增添思想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不仅要赢得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还要为建立自由、民主、进步的新中国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反帝、反殖斗争的时代进步大势,积极向全国民众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主张,以民主进步的价值理念为武器,同反动势力展开争取民心的斗争,不但为抢占抗战道义制高点增添了思想动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向前发展。